邁入新十年 “鏈”動新未來——京津冀產業協同展新貌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
第二個十年的開局之年,
邁進新十年,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
也不斷產生新的“化學反應”。
圍繞氫能、生物醫藥、
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
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
機器人6條產業鏈,
京津冀共繪“一張圖”,
共建“一條鏈”,
產業分工和生產力布局不斷優化,
為區域高質量發展開創新局面。
從半導體行業的復雜零件
到醫療領域的精密器械,
都離不開高精度的工業母機。
在廊坊精雕數控機床制造有限公司,
國內自主研發的五軸數控機床,
就是這樣“高精尖”的設備。
廊坊精雕數控機床制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長城網·冀云客戶端通訊員 閆瑋 攝
它能穩定實現微米級精度零件的
規模化高效加工,
技術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北京總部研發核心技術,
天津制造關鍵功能部件,
河北廊坊完成整機裝配和測試驗證,
“一臺機床三地合造”,
在它的身上,
京津冀產業協同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個個由五軸數控機床在雞蛋殼上雕刻的圖案栩栩如生。長城網·冀云客戶端通訊員 閆瑋 攝
如今,打開京津冀高端儀器設備
與工業母機產業圖譜,
錯位聯動、相互配合的產業鏈條
已經基本成型:
北京精雕科技、天津鐳明激光、
保定維爾鑄機等一批優勢企業,
構成了數控系統、刀具、
傳動系統、激光設備、整機制造、
機床附件及輔助裝置等
產業鏈條上的節點布局。
2024年,三地鏈上高端儀器設備
和工業母機相關企業超570家,
產業規模達720億元左右。
在廊坊精雕數控機床制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裝配機床。央廣網見習記者 姜麗麗 攝
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入新十年,
三地產業協作也邁入
產業鏈合作共建的新階段。
5月12日,
三地工信部門聯合組建的
京津冀先進制造業集群聯盟成立。
這是我國首個
跨產業、跨區域的集群聯盟,
它將加速促進京津冀區域
7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形成產業生態體系。
今年上半年,
京津冀高精尖產業顯現活力,
北京、河北規模以上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
分別增長16.8%和10.6%。
2025年2月14日,在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旗下京投裝備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工作人員在總組裝車間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2025年9月5日在智博會拍攝的一款新能源汽車。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造智能網聯汽車
有哪些關鍵環節?
除了整車制造,
它首先要有“智慧大腦”。
位于北京的北汽福田重卡工廠,
最高端的車型搭載了
10個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
1個激光雷達和
1個高算力域控制器,
感知范圍長達數百米,
響應速度短到毫秒級。
它還離不開“神經網絡”
——遍布車身的精密導線系統。
從系統供電、信息顯示
到故障診斷提示,
一臺車至少需要1500條導線。
廊坊萊尼線束系統有限公司
就是這些導線的生產地之一。
始于“大腦”,經過“神經”,
最終要在各個設備完成智能執行。
海納川海拉車燈(天津)工廠,
是北京奔馳汽車智能車燈的誕生地。
別看一個小小的車燈,
需要上百個零部件組裝而成,
它可以實時感知環境,
提升駕駛安全。
2025年2月20日,在保定市宏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忙著為北京一家車企生產車載高速數據傳輸線。河北日報記者 張昊 攝
在河北,
220余家零部件企業
進入京津整車廠供應鏈 ,
處理整機、零部件、
場景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的
分工與協作。
在天津京清汽車產業園,
海納川海拉、延鋒座椅等
一眾龍頭企業在此集聚,
與北京奔馳、理想、小米等車企
建立起穩定的供應鏈合作。
跨越京津冀三地的供應鏈
環環相扣、高效運轉,
讓復雜的造車過程
變得像拼積木一樣高效。
今年1-6月份,
京津冀新能源汽車產量45.2萬輛,
同比增長51.6%。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最新數據顯示,
京津冀地區新能源汽車產量
已占全國總量的18%,
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里程
位居全國前列。
在河北定州的街頭,
穿梭往來的氫能公交十分搶眼。
它不僅實現完全零排放,
還比傳統油車每公里節省5毛錢。
要制造這樣既好又省的車,
作為“心臟”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
最為關鍵,而發動機的部件——
空氣壓縮機,又是關鍵中的關鍵。
這個核心部件,
是京津冀三地聯合研發出來的。
2024年8月31日,10輛氫能公交車完成交付,在河北定州落地投運。
河北金士頓與北京億華通
兩家企業聯合攻關,
以0.003毫米的極致精工雕刻
讓空氣壓縮機的轉速
達到了每秒20萬轉。
如今他們的產品
從30千瓦到300千瓦,
為大功率燃料電池
裝上了“國產肺”,
告別了價格昂貴、供貨期長的
“卡脖子”狀態。
河北金士頓空氣壓縮機生產線。
為使空氣壓縮機高速旋轉,
兩家企業還要另覓幫手。
在天津云驅公司,
生產的高頻控制器
正是讓空氣壓縮機
轉速“起飛”的精密“大腦”。
它內部以微米級精度布控了
數以萬計的尖端電子元器件,
確保壓縮機葉輪在
每秒20萬轉的超音速狀態下
依然穩定正常。
當高頻控制器被運出天津,
在河北完成性能匹配測試,
后又送往北京進行總裝,
最終搭載上一輛輛氫能公交,
“北京研發、津冀制造”的
產業協同鏈條就已完美呈現。
裝載鐵礦石的氫能重卡駛離天津港。新華社發
共建“一條鏈”,引領“氫”潮流,
京津冀通過建設氫走廊、
強化氫供給、推進氫技術研發,
串聯起北京的研發創新優勢、
河北和天津的氫能供應及
應用場景優勢。
不久之前,國內軌道交通行業
首次氫能研討會在天津舉行,
釋放出氫能機車正從試點示范
邁向規模化應用的信號,
標志著京津冀軌道交通
“氫”應用駛入“快車道”。
2025年,三地聯合印發
《京津冀能源協同發展年度計劃》,
明確在氫能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科技協同創新等方面的
12項重點任務,
推動形成“研發-制儲-運輸-應用”
全鏈條產業集群。
如今,京津冀三地氫能全產業鏈
基本實現區域貫通、成群成網,
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2024年11月25日,300輛氫能重卡在河北遷安投入運營。
協同發展新十年,
產業“鏈”動新未來。
三地聯合繪制氫能、生物醫藥、
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
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
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
機器人6條重點產業鏈圖譜,
開展跨區域強鏈、補鏈、延鏈,
梯次建設集成電路、網絡安全、
生物醫藥、電力裝備、
安全應急裝備5個產業集群。
2025年上半年,京津冀實現
地區生產總值5.7萬億元,
三地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分別增長7.0%、5.1%和7.4%。
共繪“一張圖”,共下“一盤棋”,
眺望京津冀,
一個個更具韌性、更富活力的
世界級產業集群正踏浪而來。
(文字整理自河北網絡廣播電視臺、經濟日報、人民日報、河北新聞網、央廣網、北京日報等相關報道,以及記者采訪內容;圖片來源:新華網、央廣網、河北日報、長城網·冀云客戶端等)
來源: 長城網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