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縱深·縣域特色產業新力量丨一個支點,撬動臨西軸承向上突圍
8月21日,走進臨西軸承工業園區“國際軸之城”產業園,一期的塞爾維亞Z&S軸承公司精密模塊軸承智能制造、哈軸集團(河北)軸承工業有限公司精密軸承智能化生產基地等6個項目,正開足馬力生產。
去年,臨西縣成功引進了塞爾維亞Z&S軸承公司總投資1億美元的精密模塊軸承智能制造項目,并以此為支點,推動在當地和塞爾維亞合作共建軸承產業共享實驗室,在塞爾維亞建設海外倉,撬動臨西軸承向上突圍,探索出一條集約化、品牌化、國際化產業提質升級路徑。
8月27日,無人機拍攝的臨西“國際軸之城”產業園。 沈建榮攝
■ 筑巢引鳳,“國際尖子生”牽手臨西
8月22日,臨西軸承工業園區,塞艾斯(河北)工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塞艾斯”)A2車間內,由塞爾維亞Z&S軸承公司專家團隊設計定制的多工位復合加工生產線高速運轉,正在趕制一筆1.2億元的精密模塊軸承出口訂單。
這是一條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的生產線,其精密度和生產效率分別是普通自動化車床的2倍和4倍。
它生產的農機精密模塊軸承全球領先。“過去行業內普遍認為,軸承與軸體長期運轉后難免出現松動,但我們生產的模塊軸承解決了這個痛點。”塞艾斯總經理索恩康介紹,這種模塊軸承采用集成式軸體設計,不同于內外圈、滾動體與軸體分開的傳統農機軸承樣式,而是把它們整合為一個統一模塊,連接更緊密,運行更穩固,故障率大大降低。
塞爾維亞Z&S軸承公司是國際知名的高品質軸承制造商,塞艾斯是其獨資公司。2024年4月,河北省代表團在塞爾維亞訪問期間,臨西縣與Z&S軸承公司就精密模塊軸承智能制造項目達成合作協議,將這家行業巨頭引入臨西。
“國際尖子生”為何會牽手冀南小城?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邢臺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臨西縣委書記孟憲鵬認為。
先看臨西的底氣。這里有著完整的軸承產業鏈,擁有軸承生產銷售及配套企業3000余家。全國每10個軸承就有1個產自臨西,小到一顆軸承鋼珠,大到整套生產設備,都能在本地找到配套。
但臨西也有“成長的煩惱”。“軸承產業的‘身體’長大了,但‘個頭’躥得不夠高。”孟憲鵬說,引進“國際尖子生”,引領本地企業補上高端化、智能化短板,是破解產業升級癥結的迫切需求。
與此同時,受2023年中國與塞爾維亞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鼓舞,Z&S軸承公司計劃到中國投資建廠。
軸承行業屬于重資產行業,跨國投資建廠并非易事。“總公司領導曾到過我國多個省市考察,臨西并不是唯一選擇。”索恩康告訴記者,Z&S軸承公司首席執行官杜羅曾明確表示,決定來臨西辦廠是看中了這里有扎實的軸承產業基礎和完備的產業鏈條,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周到的服務。
在臨西縣“國際軸之城”產業園,7棟由塞艾斯租用的高標準定制廠房一字排開。其中,一期3棟廠房部分投產,二期4棟廠房設備開始進場,預計年底前全部投產。
為了讓企業放心落戶、安心發展,臨西從硬件到軟件都下足了功夫。
“與塞艾斯多次溝通后,我們在一棟廠房增加了升降機、母線橋等設施,對另一棟廠房深挖了近4米進行硬化改造,確保符合生產需要。”臨西軸承工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張玉河說。
更讓企業暖心的,是政府全程跟進的精細化服務。
“招商不能只靠‘婚前的甜言蜜語’,更要做好‘婚后的相濡以沫’。”臨西縣招商服務中心主任畢書東打比方說,項目簽約后,縣里立刻成立服務專班,針對企業的項目審批、用工需求、資源對接等問題,提供全程“幫辦代辦”服務。
得知塞艾斯缺技能人才,服務專班迅速聯系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院校,通過校企合作,為企業引進了一批對口專業畢業生。
好軸承需要好鋼材,由臨軸集團與河鋼集團合資成立的鐵鐵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根據塞艾斯的需求定制軸承特種鋼,目前已供應了7萬多噸。
得益于“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雙向發力,塞艾斯發展勢頭強勁。“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其中海外訂單占九成以上。”索恩康說,下一步準備生產新能源汽車輪轂軸承和人形機器人軸承,目前正在跟國內知名新能源汽車廠家洽談落實。
8月21日,在臨西“國際軸之城”中塞(國際)軸承產業共享實驗室的量儀實驗室,工作人員正在用瑞士進口測長儀給當地軸承企業的軸承標準件母件做直徑檢測。 河北日報記者 王永晨攝
■ 標桿引領,帶動產業鏈企業提質升級
8月18日8時30分,在邢臺冀之星軸承配件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冀之星”),一輛貨車停靠在倉庫前。工人們將70箱軸承保持架搬進車廂,幾分鐘后便送到了塞艾斯的生產車間。
保持架作為軸承的關鍵零部件,其精度直接關乎軸承的整體性能。今年年初,得知塞艾斯的配套需求,冀之星主動上門尋求合作。
“我們生產的保持架在國內屬中高端產品,一開始以為能輕松達標,結果沒通過篩選。”冀之星總經理謝功林坦言。于是,他主動與塞艾斯的技術專家溝通請教,這才弄清楚自家產品和對方要求的差距。
為補齊短板,冀之星從關鍵環節突破。“要生產高標準保持架,首先得有好模具。”謝功林說,他們聯合專業模具生產企業,經過反復研發、調試和優化,最終定制出6套成本高10倍的全合金保持架模具,生產的保持架精度和穩定性大幅提升。
走進冀之星生產車間,旋分銑削機床高速運轉,一塊塊鋼板在定制模具的精雕細琢下,一步步變為高精度軸承保持架。記者隨手拿起一個仔細觀察,發現其內壁上有一道道勻稱的半弧形油溝槽。
“這些油溝槽能有效減少保持架與軸承滾動體的接觸面積,大幅降低軸承運轉時的滑動摩擦,不僅能減少部件發熱,還能延長軸承的使用壽命。”謝功林解釋。
憑借優化升級后的產品性能,冀之星終于成為塞艾斯的保持架配套供應商。而這次經歷,讓謝功林對企業發展有了新的思考。
“以前總覺得自家產品還不錯,和頂尖企業合作后才明白,細節里藏著大差距,創新才是企業立足市場的根本。”謝功林說,公司將半弧形油溝槽設計推廣應用到其他型號的保持架生產中,目前已新增了8家客戶。
塞艾斯的火車頭效應,不僅直接帶動了一批本地中小微配套企業的發展,其先進的智能生產設備、管理模式和研發制造能力,也讓很多當地軸承企業深受觸動。部分企業著手實施設備更新和單機聯網改造,不僅能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還節省一半以上人力成本。那些有國際代工經驗的企業帶頭開展技術合作、標準互認等活動,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有了龍頭引領和國際化布局,越來越多的優質項目選擇落戶臨西。意大利投資商實施的嘯馳電機軸承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在“國際軸之城”二期的一棟廠房上方,“嘯馳軸承”的標牌十分顯眼,廠房內部正在進行裝修改造。“意大利投資商原本已經在國內選定了投資地點,聽說Z&S軸承公司在臨西發展,并且正在與臨西合作共建塞爾維亞海外倉,便很快決定把項目落到這里。”畢書東介紹,因為在臨西生產不僅能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還能借助海外倉渠道將產品以較低成本銷售到歐洲市場。
“目前‘國際軸之城’前兩期廠房均已名花有主,三期廠房剛剛開工,就有20多家企業排隊等著入駐。”畢書東說。
8月22日,臨西“國際軸之城”塞艾斯(河北)工業發展有限公司A2車間,員工正在操作多工位復合加工生產線趕制精密模塊軸承出口訂單。 河北日報記者 王永晨攝
■ 共享智造,創新打造“產業服務圈”
引來一家頂尖企業不是終點,借力打造協同創新生態,推動產業向集約化、品牌化、國際化邁進,才是臨西軸承的核心追求。
今年6月,中塞(國際)軸承產業共享實驗室正式掛牌。該實驗室由臨軸集團與Z&S軸承公司合資成立的河北智測軸承共享技術研究有限公司運營,面向當地軸承企業開展計量、理化、檢驗檢測、性能實驗四大核心業務,配備德國徠卡顯微鏡、瑞典海克斯康三坐標測量儀等180多臺(套)進口設備,還聯合洛陽軸承研究所專家提供技術支撐。
8月21日,在中塞(國際)軸承產業共享實驗室的量儀實驗室里,工作人員正在用測長儀給當地一家軸承企業的外球面軸承內外圈標準件母件做直徑檢測。隨著檢測推進,屏幕上數據定格為104.9857毫米。
“這一數值與該標準件母件105毫米的設計直徑相比,偏差0.0143毫米,因此不符合標準,生產工藝需要調整。”同時兼任河北智測軸承共享技術研究有限公司總經理的索恩康說。
0.0143毫米的細微差距,對軸承能有多大影響?
索恩康介紹,一般來說,軸承企業對軸承外圈標準件的驗收精度要求在0.001毫米以內。去年就有一家軸承企業因為標準件母件檢測不到位,導致產品出現了0.002毫米的誤差,直接造成了上百萬元的經濟損失。
“實驗室用的這款瑞士進口測長儀精度達0.0002毫米,能為企業提供更精準的檢測數據,幫助企業從源頭上把控質量。”索恩康說。
共享實驗室好不好,企業最有發言權。中達(河北)軸承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泮海昌告訴記者,以軸承內外圈標準件母件檢測為例,在共享實驗室落地前,該公司經常需要將不同的母件送往省外進行檢測。
“母件送達后,還需要在恒溫檢測室內靜置48小時才能進行檢測。這樣一來一回,不僅耗費大量時間,每次的檢測費用還要上千元。”泮海昌說。
如今,中塞(國際)軸承產業共享實驗室的落地,徹底解決了企業的檢驗檢測難題。實驗室精心打造“1小時服務圈”,讓企業在家門口就能完成檢測。更貼心的是,若企業在檢測期間有生產需求,實驗室還能提供同型號的更精準的標準件母件,確保企業生產不受影響。下一步,實驗室還將推出“共軸研”小程序,企業下單后實驗室上門取件,企業能在小程序上實時看到產品的檢測流程和進度。
質檢員是軸承行業緊缺人才,以往培訓需赴外地,成本高、頻次低。如今實驗室成了“就近課堂”,質檢員可隨時學習、請教。
8月27日19時許,記者在共享實驗室看到,一批本地軸承企業質檢員正專注地學習、實操。質檢員李見說,經過系統學習,他對質檢設備保養校驗認知提升明顯,“以前表臺、影像儀等設備都是每周統一保養,現在知道有些設備需每天校驗,有些每月校驗一次就行,這樣讓保養校驗更精準,提高了我們的技術水平”。
在中塞(國際)軸承產業共享實驗室,專家還為當地軸承企業量身定制工藝卡、作業指導書等,明確每一道工序的操作方法、工藝參數等,為生產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南,讓軸承生產有明確的標準可遵循。
“單靠企業自己,制作一條軸承生產線的工藝卡,往往需要摸索3到5個月。”泮海昌說,當地不少軸承企業沒有工藝卡,導致在標準化生產和轉型升級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現在有了實驗室專家的支持,提出工藝卡需求后最快當天就能落實。
臨西縣以Z&S軸承公司項目落地為契機,加快推進臨西軸承國際化布局,依托位于塞爾維亞的中塞友好(河北)工業園、中電建新能源產業園等基礎,與河鋼集團、中國銀行河北省分行、河北陸港集團合作在兩國同步建設商貿物流加工基地。
“與Z&S軸承公司在塞爾維亞合作共建的中塞(國際)軸承產業共享實驗室和海外倉很快就要揭牌。”索恩康說,屆時,臨西軸承企業不用走出家門,就能直接享受Z&S軸承公司高薪聘請的國際知名軸承專家的技術服務,還能借助海外倉把產品便捷地送到歐洲市場,從而更大激發產業集群創新活力。(河北日報記者 呂若汐 王永晨)
相 關
搭建產業平臺
托舉企業成長
在產業集群發展中,政府引導與市場活力缺一不可。
如何讓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緊緊握在一起?臨西縣給出的答案是:創新搭建軸承產業服務平臺臨軸集團,通過整合各方需求、推進資源共享,托舉集群內企業加速成長。
軸承產業耗鋼量大,“買好鋼、少花錢”是企業共同的需求。2023年,臨軸集團與河鋼集團合資成立鐵鐵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搭建專業化線上采購平臺,幫本地企業抱團集采軸承鋼原料。“通過鐵鐵供應鏈購買石鋼的優質軸承鋼,每噸能省20多元,一年下來企業能節約20萬元成本!”邢臺軍華機械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雪云說。
截至目前,鐵鐵供應鏈已為集群企業集采優質軸承鋼6.88萬噸,既降低了企業成本,又保證了產品品質。
臨西軸承企業長期缺乏自有品牌,有一批企業為國際知名企業代加工,品牌缺失成為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痛點。而單一企業獨自打造知名品牌,需要巨大投入,短期內難以見效。為此,打造“臨西軸承”集體商標,走品牌化之路,成為破局關鍵。
2023年11月,“臨西軸承”集體商標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注冊,成為河北省第二個以縣級行政區劃地名命名的特色產業集體商標,而負責運營“臨西軸承”集體商標的正是臨軸集團。
為扭轉臨西軸承低端標簽的印象,臨軸集團對集體商標實行嚴格的統一品牌管理、質量標準制定和市場推廣。使用集體商標需通過嚴格的質量檢測和認證,確保產品符合高于國家標準的推廣使用標準,從而推動企業向高端化轉型。
此外,臨西還通過建設共享實驗室,打開國際化合作新路徑。
今年,臨軸集團牽手塞爾維亞Z&S軸承公司,在臨西縣和貝爾格萊德共建中塞(國際)軸承產業共享實驗室。一方面,引進歐洲軸承專家團隊與技術成果;另一方面,結合臨西軸承全產業鏈基礎,實現“國際智力”與“本地制造力”的深度融合。
雙方探索構建“研發、中試、檢測、試驗”四位一體合作機制,逐步擴大“臨西軸承”在歐洲市場的品牌影響力與產品輻射范圍,推動臨西軸承產業集群加速向高端化邁進。(河北日報記者 呂若汐)
來源:河北日報客戶端
編輯:韓冰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