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潤京張
清晨七點,日出東方。一抹暖陽溫柔鋪灑在官廳水庫的水面上,粼粼波光間漾起朦朧而溫暖的光暈,為這座北京“西北水塔”鍍上了一層金邊。
此時,北京市官廳水庫水環境監測分中心的化驗員馬曉萌已穿戴整齊白大褂與救生衣,登上前往永1000斷面的快艇。她熟練地啟動多參數水質分析儀。屏幕上,溶解氧、p H值、渾濁度、電導率、水溫五項指標數據實時跳動,無聲訴說著這片水域的水質變遷。“你看現在的p H值,基本穩定在8左右。按照地表水p H值標準,6≤p H≤9的范圍就是安全的?!瘪R曉萌指著監測終端上的數字,語氣中滿是自豪。而這樣的水質,在三十年前的官廳水庫,幾乎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作為永定河入京的第一道關口,官廳水庫的水質變遷史,正是永定河流域生態修復的縮影。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劣V類水體,到2022年主要指標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再到2023年至今流域10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這杯跨越京張兩地的永定河水,歷經二十余年系統性治理,終于實現了從“濁”到“清”的華麗轉身,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在生態領域率先突破提供了生動實踐。
“水危機”倒逼治理
官廳水庫的水質困境,始于上世紀70年代。作為1954年建成的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水庫,這座控制著永定河流域93%面積的水利樞紐,曾是北京最重要的地表水源地。但隨著上游工業化進程加快,桑干河、洋河、媯水河三條支流沿線的工業廢水無序排放,讓水庫水質急劇惡化。
1972年,中央緊急成立官廳水系水源保護領導小組,北京市官廳水庫管理處水質監測站也應運而生,開啟了我國水污染治理的先河。
“那時候庫區周邊經常能看到漂浮的污染物,水色發暗,臭味撲鼻,湖內幾乎沒有魚蝦?!彼h境監測分中心副主任白璇回憶,14年前,她入職時,老化驗員告訴她,1997年庫區的高錳酸鹽指數最高達7.5m g/ L,氨氮濃度超過5m g/L,遠超地表水Ⅲ類標準(高錳酸鹽指數≤6m g/L,氨氮≤1m g/L),“劣V類”水體,使官廳水庫于1997年退出北京飲用水源地行列。
為改善官廳水庫水質,2001年國務院批準實施《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緊鄰官廳水庫入庫口建成黑土洼人工濕地。該濕地肩負著雙重使命:一方面,致力于攻克北方低溫環境下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河道微污染水體的關鍵技術;另一方面,承擔著最大限度改善永定河入庫水質的重要任務。“濕地利用生態工程原理,上游來水先進入穩定塘進行沉淀,減少懸浮物;然后進入人工濕地,濕地內種植了蘆葦、香蒲、荷花、水葫蘆等水生植物,這些植物能吸收氮、磷等營養物質,抑制藻類生長,同時水生動植物和微生物也會直接從水中吸收和降解有機物,從而降低富營養化指標,使水質得到凈化?!焙谕镣轁竦匕嘟M長高堂森說,“當時我們頂著技術壓力,在零下十幾度的環境里調試濕地運行參數,就是想為永定河找一條凈化之路。”監測數據顯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懸浮物等指標的去除率最高可達70%左右,葉綠素、總磷等指標的平均去除率則在50%以上?!斑@讓我們看到了入庫水質改善的希望!”
真正的系統性轉折始于2016年。當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國家林業局聯合印發《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總體方案》,首次將永定河治理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要求“加快永定河綠色生態河流廊道建設,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領域率先突破”。官廳水庫八號橋濕地、媯水河濕地等3項關鍵工程被列入重點任務,京張兩地隨之建立起“目標共定、責任共擔、資源共享、措施共推”的協同治理機制。北京市《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更明確提出“到2035年恢復官廳水庫飲用水源功能”的目標,為這場持久戰劃定了清晰路線圖。
“科技+工程”雙輪驅動
走進官廳水庫八號橋濕地,3.5公里長的河道蜿蜒穿過蘆葦蕩,香蒲、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錯落有致,不時有白鷺掠過水面。這個2017年10月開工、2019年底投用的表流型河道濕地,總建設面積達211公頃,如今已成為永定河入庫水質的“第一道防線”。
“我們把濕地分成六個功能區,從溪流濕地到森林濕地,再到湖泊島嶼濕地,通過延長水流路徑、優化植物配置,讓上游來水在這里完成‘凈化蛻變’?!卑颂枠驖竦匕嘟M長王春蕾指著濕地的水質監測數據介紹:截至今年7月,濕地累計凈化來水2.45億立方米,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五項指標去除率最高可達88%。他指著一處監測點位介紹:“你看現在這里的氨氮濃度基本穩定在0.5m g/L以下,而進水口有時會達到2m g/L,相當于每立方米水能減少1.5克污染物。”
與八號橋濕地遙相呼應的,是位于北京市延慶區的媯水河濕地。作為2018年11月開工的復合潛流濕地,這片19公頃的水域承擔著凈化媯水河入庫水的重要任務?!拔覀儾捎谩疂摿?表流’的復合工藝,底部鋪設卵石沙土濾料,表面種植苦草、金魚藻等沉水植物,形成立體凈化系統?!?/p>
如果說人工濕地是“生態凈水器”,那么智慧監測系統就是水庫的“千里眼”。“我們構建了‘水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水下有無人船采集三維地形數據,空中有無人機巡查,岸邊有自動監測站24小時值守?!北本┦泄購d水庫管理處副主任謝建枝介紹,水庫已完成77個表面位移監測點的北斗G NS S改造,使監測工作突破傳統單一模式,形成了“人工采樣”補充驗證、“智能感知”實時捕捉的綜合監測格局。
水環境監測分中心的實驗室里,離子色譜分析儀、原子熒光光度計等10余臺套大型儀器有序運轉,12名專業檢測人員正忙碌地分析水樣?!耙郧皽y一個總磷指標需要半天時間,現在用連續流動分析儀,兩小時就能出結果,精度還提高了10倍。”白璇說,如今的監測能力與過去對比:“認證的參數提升到了58個,監測數據實時上傳到水質監測系統,為數據抓取和水質調控提供了精準支撐?!?/p>
“多源補水”喚醒河流
2019年9月26日,隨著萬家寨引黃工程的閥門開啟,黃河水沿著桑干河緩緩流入官廳水庫,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與北京的“母親河”實現歷史性“握手”。這一跨越千里的生態補水,為永定河治理注入了關鍵動能。
“引黃入京前,官廳水庫主要依賴上游天然徑流,遇到干旱年份就面臨‘無水可補’的困境。”市水務局水資科科長趙晶晶介紹,為落實《永定河生態用水保障合作協議》,按照“能補盡補”的原則盡最大可能調度友誼水庫和洋河水庫向永定河實施生態補水。在年入庫徑流和蓄水量不多的情況下,2019—2024年,友誼水庫累計向下游東洋河生態補水1.02億立方米,洋河水庫累計向下游洋河生態補水1.25億立方米,6年來我市境內水庫累計向永定河水系輸水2.27億立方米,讓斷流多年的河道重新煥發生機。
在洋河水庫調度中心,工作人員正根據實時水情調整下泄流量?!吧鷳B補水有效防止了河湖面積減少,降低了污染物濃度,改善了水質。”趙晶晶表示,通過科學調度,永定河張家口段實現了從“季節性斷流”到“全年有水”的轉變。2020年,永定河北京段實現全線通水,京津冀三地水流貫通;2021年,永定河自1996年以來首次實現連山通海的全線通水;2022年,在保障冬奧景觀環境用水的同時,永定河全線通水123天、全線有水184天;2023年,永定河全年全線有水,全線流動228天;2024年,再次實現全年全線有水,全線流動261天,“流動的河”目標基本達成。2025年,永定河865公里河道繼續保持全年全線有水,持續鞏固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成效。
補水帶來的不僅是河道的“復活”,還有地下水位的回升。數據顯示,多水源配置、多線路補水,累計向永定河生態補水超過9.88億立方米,張家口境內桑干河、洋河、永定河基本生態水量恢復,沿岸地下水位回升明顯。根據上級部門通報,今年半年,我市超采區地下水平均埋深11.19米,較上年同期上升1.69米,近三年累計上升0.4米。地下水位回升打破了過去“地下水漏斗”導致的地表水與地下水失衡狀態,形成了“地下水補給地表水”的良性循環。數據顯示,隨著地下水位上升,張家口段主要河道(如洋河、桑干河)的生態基流持續穩定,斷流現象基本消失,部分河段重現“清水綠岸”的景象。
跨區域協同是補水工作的關鍵?!懊磕晡覀兌紩c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召開聯席會議,制定年度補水計劃,確保水源、路徑、調度‘三協同’。”趙晶晶介紹,這種“一盤棋”的調度模式,打破了行政區劃壁壘,讓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生態效益。
“全流域共治”破題
在市生態環境局,一份《永定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方案》擺在顯著位置,方案中明確了工業、農業、養殖、生活四大污染源的整治目標和責任分工。“我們實行項目準入負面清單制度,110國道以南、官廳水庫以北區域禁止新增工業及地產項目,先后關停了一批重污染企業?!笔猩鷳B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市16個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均達100%,從源頭切斷了污染輸入。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同樣成效顯著。在涿鹿縣桑干河沿岸,曾經的高耗水農田已改種耐旱的雜豆、馬鈴薯?!拔覀儑栏窨刂坪拥纼砂?公里范圍內的永久基本農田農藥、化肥使用,實現了農藥、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笔猩鷳B環境局涿鹿縣分局相關負責人說,流域內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100%,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有效減少了農業污染入河。
生態修復與污染治理同步推進。永定河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科學確定生態水量,保障河湖生態環境用水,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建設綠色生態河流廊道,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濕地保護體系作為其中重要一環,目前已建成省級以上濕地公園16個,其中國家級8個、省級8個,濕地公園總面積68.12萬畝,濕地公園總面積、國家濕地公園總數量均居全省第一位?!敖刂寥ツ辏沂谢謴屯嘶瘽竦?.17萬畝,實施河道清淤疏浚19公里,有效提升了濕地生態環境質量,生物多樣性水平不斷提高。”市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王樹凱說,近年來,河流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官廳水庫、桑干河、洋河等重點區域鳥類達到360余種,高峰期總數超過40萬到50萬只。
河湖長制的全面推行,為流域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們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體系,使用‘河掌云’‘奧維互動地圖’A P P開展巡河,實現‘人防+技防’全覆蓋?!笔兴畡站挚己丝瓶崎L尚長福介紹,京張兩地還簽訂了跨界河流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建立“河湖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律師”聯動機制,在官廳水庫設立警務站,構建起跨區域協同治理格局。
在涿鹿縣,林草長制與河湖長制協同發力,累計完成造林綠化21.8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3.96%,較去年提升0.99%?!拔覀儗嵤┝藦埑兄矘湓炝?、太行山綜合治理等項目,構建起‘山上有林、岸邊有草、水中有魚’的生態系統。”涿鹿縣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股股長胥艷偉說,森林蓄積量的增加不僅提升了水源涵養能力,也為流域生態安全筑起了綠色屏障。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生態系統的穩定。隨著水質改善和水量增加,永定河流域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形成了“河流—濕地—森林”復合生態系統。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2021、2022年流域內10個國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優良率90%,2023年至今優良率保持100%,創歷史最好水平。“永定河的治理不僅改善了水質,更修復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生態支撐?!笔猩鷳B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
站在官廳水庫大壩上遠眺,永定河水清澈蜿蜒,流向北京城區。從劣V類到Ⅲ類,這杯跨越京張兩地的水,見證了我國流域治理的理念變革與實踐創新。如今,京張兩地正繼續深化協同治理,朝著2035年恢復官廳水庫飲用水源功能的目標邁進。這場持續二十余年的生態修復之戰,不僅讓永定河重現“流動的河、綠色的河、清潔的河、安全的河”的風采,更為跨區域流域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書寫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答卷。(陳嘉 武殿森 陳飛 劉斌 王亞楠 郭穎暉 莘海龍)
來源:張家口新聞網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