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信心 增動能——高質量發展一線報道 | 激發創新活力 加快成果轉化 海港區成功轉化京津科技成果87個
秦皇島日報 記者 李楠
近日,在海港區海港經濟開發區,小島空間智能機器人產業基地的70余臺形態各異的機器人,組成7大品類的智能方陣,共同演繹著未來工廠的情景。
智慧圖書盤檢機器人正靈動穿梭于書架之間,它那雙“慧眼”——深度視覺傳感器,敏銳捕捉著每一本書的名稱、數量和精確位置。這些數據秒級同步至智慧書架視覺盤點系統,不僅能瞬間生成錯架率、滿架率等一目了然的可視化報表,更能依靠路徑規劃算法,實時為工作人員“導航”,規劃出最高效的圖書整理動態路線,使圖書管理效率直線飆升。
移步工業智造展區,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這臺明星產品——小島空間智能機器人產業基地自主研發的第三代空間智能焊接機器人。據生產總監葛坤介紹,這位“焊接高手”武裝了公司全自主知識產權的AI視覺導航系統,擁有超強的環境感知本領,即使在錯綜復雜的空間環境里,它也能“穩準狠”地完成高精度焊接任務,堪稱工業自動化升級的硬核引擎。
小島空間智能機器人產業基地項目的加速推進,是海港區擁抱數字經濟浪潮、搶抓人工智能與大模型機遇的關鍵一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近年來,海港區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加速產業優化升級,著力構建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未來產業生態體系。
在海港區的產業發展進程中,一批領軍企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中能源工程集團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海港區氫能產業的開拓者,專注于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的研發工作。公司測試中心經理阮彤維告訴記者,公司自主研發的燃料電池電堆性能卓越,能量密度達到4.2kW/L,使用壽命已超過1萬小時并繼續運行中。“目前公司已實現炭紙、雙極板、電堆、電極等核心部件的本地化生產,有力推動了京津冀地區區域氫能產業的發展。”阮彤維說。
海港區將科技創新作為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的利刃,積極構建“研發在京津、轉化在海港”的高效創新閉環模式,截至目前,已成功承接來自京津地區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87個,逐步形成了涵蓋“技術研發—中試孵化—產業落地”的完整產業鏈條生態,極大地促進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與產業應用。
編輯:韓冰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