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線的改革故事 | 為鄉村特色產業注入金融活水 青龍雙山子信用社以“信”授“信”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
秦皇島日報 記者 張宏宇
眼下正是大榛子的成熟季節。8月10日,在青龍雙山子鎮大匯河村的“榛兵”大榛子采摘園里,成熟的大榛子掛滿枝頭,前來品嘗、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今年的大榛子長得挺好的,游客特別多。多虧了雙山子信用社的金融支持,‘農貸寶’貸款就像及時雨,讓采摘園得以快速發展。”采摘園負責人邵永明說。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青龍農村信用聯社雙山子信用社牢記“立足三農、服務地方”的初心使命,積極落實省聯社、秦皇島審計中心和青龍聯社“一池兩新萬企”行動部署,扎實開展新雙基共建工作,深入開展“背靠背”評議工作,建立農戶信用檔案,進行信用等級評定。以“信”授“信”,聚焦農村新主體、新業態、新市民三類重點客群,量身定制“板栗貸”“惠企貸”“商戶貸”等產品,讓金融活水精準滴灌鄉村沃土,讓信用資產成為村民致富的“金鑰匙”。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難點,在于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村民信用。雙山子信用社黨支部創新工作機制,夯實黨建引領,將業務與黨建工作深入融合,與各村黨支部簽訂了“黨建+新雙基共建”合作協議,開展聯合主題黨日活動,將“背靠背”評議工作嵌入到主題黨日活動中,以村級金融支農服務站為主體,依托農村“熟人社會”特點,讓村黨支部書記、老黨員、村醫、教師等最了解村民的、最有威望的、最能講公正的人組成評議小組來評信用,讓信用真正成為可量化、可流轉的資產。
評議小組嚴格按照“獨立評分、民主集中”原則,逐戶核實家庭資產、收入支出、鄰里口碑等信息。評議現場,大家“背靠背”打分,不議論、不干擾,確保結果真實客觀。評議員、紅石嶺下村老黨員李守志直言:“咱得對得起村民的信任,一分信用一分情,絕不能摻半點假。”
高效的流程讓信用轉化加速。從獲取整村戶籍名冊,到逐戶信息采集、多輪交叉評議,再到初評結果公示,評議小組將流程壓縮至7個工作日內。4月17日當天,僅用1天時間就完成兩個村340戶的評議工作,初評出信用戶45戶。這些信用戶不僅能享受最低利率優惠,還可憑信用等級獲得5萬至30萬元不等的授信額度,融資成本較普通貸款降低15%至20%。截至目前,雙山子信用社已經完成了轄區17個行政村的“背靠背”評議工作,開始對信用戶進行大走訪。
“一池兩新萬企”的核心在“活”——讓金融資源活起來,讓鄉村產業火起來。雙山子信用社聚焦農村新主體、新業態、新市民三類重點客群,用精準服務破解融資難題。
針對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主體,信用社工作人員逐戶上門走訪,了解他們的經營情況和資金需求。雙山子鎮種植大戶王大哥經營著50畝蘋果園,過去擴大種植總因缺抵押、缺擔保犯難。通過“背靠背”評議成為信用戶后,他順利獲得15萬元授信,及時購置了滴灌設備,預計今年可增收8萬元。“以前總覺得貸款難,現在信用好就能貸到錢,黨的政策真是暖到了咱心窩里。”王大哥的話道出了許多村民的心聲。
針對鄉村旅游、采摘園、農村電商等新業態,雙山子信用社創新“經營數據+信用等級”授信模式。大匯河村的“榛兵”大榛子采摘園負責人邵永明,依托村里的20畝山地經營大榛子種植與采摘,但苦于資金不足難以擴大規模開展套種經營。雙山子信用社根據其線上訂單量、游客評價等數據,結合信用等級,為他發放20萬元“農貸寶”貸款,幫助引進新品種,旺季客流量同比增長40%。
針對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等“新市民”,雙山子信用社簡化異地授信流程,通過“家鄉信用+城市收入”雙維度評估,解決其租房、創業的資金需求。今年以來,雙山子信用社已為23名新市民辦理授信,金額合計120萬元。
以“信”授“信”推行以來,取得良好效果。截至目前,雙山子信用社存款余額5.6億元,實現連續3年快速增長,2024年增速全縣第三;貸款余額達6000萬元,較年初增長500萬元,已評議的信用戶中,無一筆不良貸款,信用履約率達100%。
“我們將持續深入開展‘一池兩新萬企’行動,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讓更多村民明白‘信用是財富、守信有回報’,讓信用社這池金融活水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源頭水’。”雙山子信用社主任張海旭說。
編輯:王劍猛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