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基層丨零工等活兒不再蹲馬路 青龍為靈活就業者打造“暖心港灣”
秦皇島日報 記者 陳引玉 通訊員 陳曉蕾
8月20日早上8點,在青龍滿族自治縣零工市場,58歲的呂國軍正坐在休息區喝著熱水,查看手機平臺推送的電工崗位提醒。曾在青龍縣城路口蹲守了15年的他,如今每天到零工市場“上班”已成習慣。“以前在馬路邊風吹日曬,找活計全靠碰運氣,現在坐在屋里等通知,上個月還通過手機平臺學了家電維修技術,多了一項增收技能。”呂國軍的話道出了青龍零工群體的共同感受。
今年1月,青龍零工市場正式運營。在這個300平方米的空間里,綜合服務區、生活服務區、崗位對接區劃分清晰。從求職登記到技能培訓,從法律咨詢到飲水充電,全方位服務讓靈活就業者有了“暖心港灣”。這一切的背后,是當地政府打破部門壁壘,整合縣人社局、縣委人才辦、縣總工會等多方資源共建的就業服務驛站,實現用工精準對接、信息共享,讓零工等活兒不再蹲馬路。
在崗位對接區,21歲的謝建華正與酒店負責人協商工資事宜。因暑期工作變動,他提前離職,酒店打算扣除其部分工資。得知情況后,零工市場負責人迅速介入協調,使得酒店放棄了以前的打算。“多虧了零工市場的協調,不然辛苦錢就打了水漂。”謝建華感慨道,“零工市場不僅幫我們找工作,遇到問題時還會第一時間為勞動者維權,我們打工人的底氣更足了。”據了解,市場設立的勞動維權窗口已成功調解2起糾紛,推廣的簡易勞動合同范本讓零工實現明明白白干活兒,清清楚楚拿錢。
線上服務平臺的搭建,更為零工經濟插上了數字化翅膀。“零工市場”和“零工到家”兩個板塊各有側重:前者整合本地零散用工需求,系統自動匹配崗位;后者專注上門服務,裝修、維修等技能型人才按類別入駐,雇主一鍵呼叫即可對接。42歲的管道疏通工丁建立是平臺的常客,他手機里存著近半年的接單記錄:“以前騎著電動車各個小區轉,現在平臺派單,最遠的活兒也不過5公里,不但大大縮短找活兒的時間,降低了成本,而且月收入較以前多賺了好幾百元。”
為了讓更多零工“有技傍身”,市場聯合培訓機構推出短期技能班。50歲的柴女士從農村來縣城打工,參加了兩期家政培訓后拿到證書,現在和身邊姐妹成立了家政團隊,每月收入都很穩定。“老師教得細,從擦玻璃到清理家電都有講究,現在客戶點名找我,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截至目前,這樣的技能培訓已幫助120余名零工提升了收入。從“馬路蹲守”到“平臺對接”,從“盲目找活”到“技能增收”,運營半年來,青龍零工市場已服務企業118家,求職登記在冊人員676人,幫助302人實現穩定就業。隨著普惠型意外險、心理疏導等服務的逐步完善,這個小小的零工市場,正成為撬動民生福祉的有力支點,讓每一個為生活打拼的人,都能在規范有序的環境中收獲穩穩的幸福。
編輯:楊宏璐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