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好禮 煥新生輝——看長城禮物如何從文化符號變為生活方式
秦皇島日報 文/記者 張玫 馬雪峰 圖/記者 李鐸 張玫
“媽媽,是長城在發光嗎?”
“媽媽,這燈是什么做的呀?”
小夜燈里,一捧暖光透過紙雕的層層排布和縫隙邊緣,或暈染,或勾描,長城便在光影中變得立體且清晰。
兼具裝飾和實用功能的剪紙燈。
8月18日下午,在山海關東羅城“山海關禮物”店里,9歲的北京游客王梓涵指著展柜上的“長城小夜燈”,一個勁兒地問個不停。
這是山海關區第一關旅游發展有限公司6月下旬剛剛開業的第五家直營文創店。
游客在“山海關禮物”直營店挑選心儀禮物。
7月3日,中國旅游協會長城分會官方賬號發布了2025首屆“遷安杯”長城文創大賽作品征集詳情;7月底,秦皇島云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為市萬里長城“集印章”活動量身打造的“通關文牒”手賬冊亮相活動現場——這是一場以“禮物”為契機的文化破局之旅,設計者以匠心解構雄關歷史。
游客手拿文創冰淇淋在景區拍照留念。
長城不再是凝固的磚石,而是正在從歷史符號變為“可觸摸、可帶走”的生活方式。
從觀賞到實用的
“功能重構”
“這款紙雕燈采用傳統紙雕的藝術手法,將山海關美景融入現代家居裝飾中。未點亮的狀態下,這是一件工藝品擺件。到了晚上燈光開啟,光影呈現出明暗遞進,天下第一關等古城景色就在光里‘站’起來了。”看到王梓涵如此好奇,“山海關禮物”東羅城店工作人員耐心地向她介紹。
“我們在這兒排了得有20分鐘隊了吧,想買個糖畫跟孩子去天下第一關‘打卡’。”天津游客王璐帶著孩子站在糖畫藝人旁邊,只見糖畫藝人手中的銅勺在石板上靈活游走,金黃色的糖漿隨著銅勺的擺動一滴滴落下——“天下第一關”城樓便逐漸成形。
“我小時候的糖畫大部分就是花鳥魚蟲。山海關景區的糖畫可以畫出天下第一關、老龍頭等造型,我覺得它不再是孩子們幾口便會吃掉的零食,而是一件能帶走的‘微型關城雕塑’。”王璐說。
在天下第一關景區,這種傳統手藝的“功能重構”,令10多種老手藝借文創東風重獲“筋骨”——
非遺剪紙化身書簽與燈影共舞;面塑藝人手下,明代戍卒與雄關巍然并立;“寶圓齋”的糕點師傅將“老龍頭”圖案精心刻在“一盒‘酥’”上;渾鍋節上,“行走的非遺渾鍋杯”被搶購一空……這一刻,這些非遺手藝從觀賞品變為實用品,“長城禮物”成為香氣,成為觸感,成為融入普通生活的日常。
讓文化流動起來的
“翻譯官”
8月19日,原本打算休假的劉夢瑜再一次推遲了計劃。身為市旅游協會文創和旅游商品分會會長、市云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她的團隊為“長城印記·通關打卡”活動制作的“通關文牒”手賬冊到了,她要親自再檢查一遍。
劉夢瑜向記者介紹以老龍頭為創作背景的“長城禮物”。
“禮物不是簡單的歷史復刻,而要成為文化的‘翻譯官’。”說罷,劉夢瑜將絳色茶湯緩緩注入三足琉璃“一品天下”杯——金色勾描的雙魚紋在茶湯襯托下愈發端莊秀麗,從杯口正上方向下望去,雕刻在杯底的卷云紋透過茶湯若隱若現、似有還無。
雙魚紋提取自金代銅鏡,卷云紋來自卷云加貝紋瓦當——這些是秦皇島長城沿線和北戴河秦行宮遺址出土的文物。“這是一款典型的‘文物美學+實物美學+實用美學’設計鏈下的作品。我們將文物上的文字和圖案提取、重組、設計、開發,通過產品展示其精華部分。”劉夢瑜說。
“嘀”——
“這里是萬里長城——山海關。山海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北依燕山,南臨渤海……”
“哎?還有語音。你點下那個匾匾兒,看下講啥子?”
“蕭顯題寫‘天下第一關’匾額的傳說……”
“哎呀,太有趣咯!”來自四川成都的游客“姐妹花”驚呼不斷,拿著繪有山海關主要長城景區的冰箱貼不松手。
2023年,這款由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研發的“元游長城”系列禮物問世。
“禮物采用3D立體雕刻工藝,對山海關的重要長城建筑進行了高精度的三維模型還原,并融合AR與AI技術,購買者掃描物品背面二維碼即可進入‘云游長城’知識平臺。”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元游長城”團隊老師趙子建介紹,團隊為每款產品建立了專門的文化知識庫,通過將零散的長城知識點串聯成線、連線成片,形成系統化的知識路徑。
“保護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在年輕人之間流動起來。”趙子建說。
35元一個的冰箱貼,2024年全年銷售額近90萬元。“禮物應兼具實用功能與文化美感、文化深度與故事性,我們希望通過增強文化符號的滲透力,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形成長期認同。”趙子建說。
地域特征明顯的冰箱貼是景區文創產品大爆款。
“全市長城文創禮物年銷售額在2000萬元以上,并呈逐年上漲趨勢。”劉夢瑜介紹,不論是去年在我市舉辦的文創和旅游商品大賽中脫穎而出的、以老龍頭為創作背景的“龍頭香倒流香”禮盒,還是融入科技元素的“元游長城”系列,這些不僅是可帶走的長城禮物,更是城市文化的載體,傳播著秦皇島獨有的歷史和故事。
成為日常家居的
“老朋友”
8月20日下午,山海關區第一關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趙巖正在忙著打包、聯系快遞公司,為保定的客戶郵寄“水雷抱枕”。
趙巖為“回頭客”挑選“水雷抱枕”。
“這位顧客去年來旅游,購置了這款抱枕,今年想再買一個,于是翻找去年的支付記錄,找到了公司信息,聯系我們復購。”趙巖笑著貼上快遞單說,每個月都有這種“非旅游季的回頭客”,長城禮物已經不是游客轉身即忘的紀念品,而是正變成能走進他們生活的“老朋友”。
傳統糕點“易昌源”的天下第一關店里,葉曉峰正在打包今天的第15份快遞。“都是曾經的游客,吃過一次就饞上這口兒了,回去就成箱從網上買。每天線上交易都得3萬多元。遠的有西藏、廣州的,近的天津、北京,咱家這‘闖關餅’算是‘闖’到了天南海北。”葉曉峰說。
在老龍頭景區,殘疾人手工縫制的非遺布藝小老虎引得游客驚嘆。市肢殘人協會負責人羅東升見證著改變:“布老虎日銷量超100個,殘疾姐妹月增收近3000元,長城文創禮物產業為我們特殊群體筑起了新的‘尊嚴長城’。”
“小時候印象中的‘長城禮物’就是一瓶‘山海關汽水’。”山海關區第一關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商品事業部韓佳撫摸著新出品的“關隘”開瓶器,金屬表面復刻的長城垛口紋路蹭過指尖,“你看現在,從會‘吐’胡椒粉的‘大炮調料瓶’,到能抱著睡覺的‘水雷抱枕’,這些年,我親眼看著長城文化從旅游手冊上的符號,變成了街坊鄰居廚房里、沙發上的日常。”
來自北京的小游客在天下第一關景區“集章”。
2024年的全年統計數據顯示,秦皇島“長城+”文旅消費突破8.6億元,帶動非遺工坊就業2.3萬人。8年前,為突破“門票經濟”而生的“山海關禮物”中,冰箱貼、書簽等單價50元以內的物件,銷售額已悄然占據天下第一關景區文創總銷售額的40%。
文具店里,印著長城敵樓的便利貼成了學生們的搶手貨;菜市場旁的五金店,關隘造型的開瓶器擺在最顯眼的位置;角山下,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的展柜里陳列的古老甲胄,與文創區的絲巾擁有同款紋飾——
長城禮物正在悄然改寫著“旅游商品”的定義,突破游客經濟,回歸生活本身。
編輯:王俏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