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 烽火歲月·英雄榮光丨張木林:舍生忘死保護兵工廠
秦皇島日報 記者 高暢
“張木林是盧龍縣陳官屯鄉(xiāng)宋家墳村人,80多年前,他舍生忘死保護兵工廠的英勇事跡傳頌至今。”8月21日,記者聯(lián)系盧龍縣檔案館副館長、黨史研究室負責人劉月明時,她正在從事《中國共產(chǎn)黨河北省盧龍縣歷史(第一卷)》編纂工作。她告訴記者,該書主要記述了新中國成立前盧龍縣域內地方黨組織活動的歷史,其中以張木林為代表的盧龍廣大黨員、群眾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事跡感人至深。
張木林生于1898年,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學得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藝,為人正直,敢打抱不平。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送信帶路,掩護革命干部,保存軍需物資,成了當?shù)刈羁煽康谋緫簟W詮拇鍠|山里建起灤東第三分區(qū)兵工廠,他更是沒日沒夜地參與到手榴彈柄的生產(chǎn)中,總有一股用不完的力氣。他常說:“多造一顆手榴彈,就能夠多殺傷幾個敵人。”
1944年5月23日拂曉,得知兵工廠就在宋家墳村附近的日偽軍,突然包圍了村莊。妄圖搞清兵工廠確切地址的敵人,把群眾驅趕到一起,大吼大叫,威脅大家說出兵工廠的地址,卻沒有一人作聲。
敵人從人群中找出張木林,當眾審問,說其是給八路軍做手榴彈的。張木林冷冷地說:“我是個笨木匠,只會做棺材。”日軍頭目氣得七竅生煙,便把他綁在柱子上,找來豬毛繩、木棍、椽子、水桶等放在他面前。“你說不說?”敵人開始逼問了。然而,張木林早已下定決心:寧可一死也決不泄密。他閉上眼睛,不再說話。
氣急敗壞的敵人掄起沾水的豬毛繩,在張木林的頭上、臉上、身上不停地抽打。張木林的衣服被抽成血布條,鮮血一滴滴落在地上,他一聲不吭。敵人又用木棍、椽子打得他血肉模糊,昏死了過去。而后,又用水潑醒張木林,使用更加殘忍的手段變本加厲地殘害他的身體。他們把香捆成一捆,點著在張木林胸前炙烤,又用燒紅的烙鐵烙在他身上,張木林又昏了過去。兇殘的敵人又用涼水澆醒他,先是灌泔水,后又灌辣椒水。不管敵人怎樣殘酷折磨,張木林始終閉口不言。刑訊失敗的敵人,只好把張木林帶回了盧龍城。
到盧龍城以后,張木林又遭受了“老虎凳”“釘板”“電椅”等酷刑折磨,以及死亡的威脅,但他依然沒有屈服,最終在黨組織多方營救下出獄。備受摧殘的張木林,革命意志更加堅定,沒等傷勢痊愈就參加了游擊隊,走上了新的戰(zhàn)斗崗位。
據(jù)記載,張木林在兵工廠里大顯身手,曾先后創(chuàng)造出許多半自動化的機具,成倍地提高了兵器制造效率。1946年,他榮獲十二軍分區(qū)、冀東軍區(qū)“特等勞動模范”稱號,多次受到獎勵。他的模范事跡不僅在報刊上發(fā)表,還編印成冊,在冀東廣泛宣傳。
記者手記:
血與火的記憶
在盧龍縣宋家墳村的晨曦中,群山靜默如昨。80多年的風雨并未抹去那段血與火的記憶——關于一個普通共產(chǎn)黨員如何用血肉之軀守護深山兵工廠的傳奇。
記者在查閱史料時,對張木林遭受的酷刑細節(jié)感到窒息,但比酷刑更令記者感到震撼的,是張木林超越極限的意志力。“寧可一死也決不泄密”,面對種種殘酷折磨,張木林用自己的堅強告訴我們,信仰和忠誠并非始于慷慨激昂的誓言,而是體現(xiàn)在危急關頭對使命的堅守。縱使面對生死考驗,也決不泄露半分機密。這種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英雄氣概,鑄就了我們民族精神中最為堅固的基石。
編輯:王俏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jiān)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