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威裝備制造唐山有限責任公司:打造數字化智能化工廠
焊花飛濺,天車穿梭,機器轟鳴……巴威裝備制造唐山有限責任公司6萬平方米的巨大車間內,原料在生產線上有序流動,近500名工人正為一張張訂單爭分奪秒。
夏日的曹妃甸驕陽似火,記者走進巴威唐山公司,看到生產車間里一派繁忙景象。“今年訂單排滿了,大家都在加班加點趕工。”公司副總經理竇洪炎說,“2023年8月投產以來,我們首年就完成了3000噸生產任務,去年達到1.1萬噸,今年計劃沖刺2萬噸目標。”
技術部經理徐佳指著巨大鋼制材料告訴記者:“這就是公司正在生產的光熱鍋爐的吸熱塔組件和蒸汽發生器組件。光熱鍋爐通過利用太陽光將熔鹽加熱到600攝氏度,再利用熱熔鹽循環加熱水,生成水蒸氣發電,是非常環保低碳的發電鍋爐。”
圖為巴威裝備制造唐山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場面。記者 徐慧 攝
落戶曹妃甸:區位與環境的雙重賦能
北京巴威公司的前身是北京鍋爐廠,成立于1986年,在引進美國巴威公司成套先進技術后,歷經30余年發展,已成為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的大型鍋爐裝備制造企業。2020年,借助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東風,北京巴威公司將生產部分從北京石景山遷至曹妃甸。
談及選址曹妃甸的原因,巴威唐山公司總經理楊勇打開了話匣子:“我們的部分原材料依賴進口,產品在海外市場占比50%以上。這里距港口不到10公里,讓運輸成本大幅降低,這是極為關鍵的地理優勢。而且,從項目簽約落地到建設運營,當地政府給予了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務,不管是前期手續跑辦,還是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有專人跟進解決,讓我們能毫無后顧之憂地專注于發展。”
這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與優質的營商環境,促成了巴威與曹妃甸的完美“聯姻”。而此前首鋼從石景山到曹妃甸的搬遷,已為這片土地奠定了完善的產業基礎,上下游企業配套齊全的集群效應,更讓巴威的落戶顯得順理成章——“我們追隨首鋼‘老伙伴’而來,曹妃甸臨港優勢明顯,產業鏈配套成熟。”竇洪炎直言。
產能升級:從“制造”到“智造”的綠色轉型
巴威唐山公司的落地,絕非簡單的產能平移,而是一場全方位的轉型升級。公司占地303畝,建筑面積11.47萬平方米,建有3座聯合廠房及綜合辦公樓、宿舍樓、研發中心、堆場等設施,北京巴威公司的全部產能在此集聚。
新基地聚焦高端綠色節能鍋爐領域,將大型電站鍋爐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作為核心業務,其設計制造的100萬千瓦等級煙煤超超臨界產品、60萬千瓦等級褐煤超超臨界產品、60萬千瓦等級無煙煤超超臨界產品,均達到行業國際最先進水平。“利用搬遷契機,我們對工藝流程重新梳理優化,形成了更高效、科學的布局。”公司技術專家張旗介紹。
與此同時,公司引入物聯網技術,實現MES系統在生產環節的全覆蓋,真正打造數字化、智能化工廠,高端鍋爐制造水平顯著提升,實現了從傳統“制造”向高附加值“智造”的華麗轉身。
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巴威唐山公司步伐堅定。公司與隆基森特合作建設了2.58MW BIPV光伏發電項目,于2022年底并網發電,2024年前10個月發電量比預估超出11.4%。隆基森特BIPV——隆頂的無邊框設計,能促進雨水對組件表面的自然沖刷,減少灰塵積聚對發電效率的影響,確保陽光充分轉化為清潔電能,為企業綠色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集群效應:產業鏈協同激活區域發展
巴威的落戶,讓曹妃甸裝備制造園區的集群效應愈發凸顯。如今在這里,金隅科實公司能加工精度達0.002毫米的零件;北京鑫華源公司的無線重載泊車機器人穿梭運轉;巴威唐山公司則成為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通過與周邊企業合作,“帶動了鍋爐配套產品制作,吸引優秀焊工參與協作,為曹妃甸培養了很多焊工人才。”竇洪炎表示。
人才是支撐企業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巴威唐山公司依托曹妃甸新城高校資源,多次開展校園招聘,來自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及華北理工大學的學生,占到公司招聘總數的75%以上。“學生們都能很快融入公司技術團隊,成為獨當一面的能手。”公司人事部經理單建新說。
在生產車間,兩位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畢業的技術工人向記者講述了成長故事。焊接工位上的王志發于2023年1月來到公司,從事氬弧焊工作。“董強師傅手把手教學,同事們互相支持,現在我完全可以獨當一面。”這位來自滄州的小伙,已在曹妃甸找到知心愛人,打算明年買房結婚。鉚工生產線的高鵬則說:“黃剛師傅對產品質量要求嚴格,現在我已能獨自完成工作,生產出高質量產品。”來自承德的他對收入滿意,也準備在這里買房安家。
截至目前,巴威唐山公司已為曹妃甸區創造200余個就業崗位,涵蓋技術研發、生產操作、企業管理等多個領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穩定的工作機會和良好的職業發展平臺。隨著產業鏈協同的深化,企業與區域發展的良性循環持續加速,巴威唐山公司正朝著“世界一流高端鍋爐制造基地”的目標穩步邁進。(記者 景立華 楊海 趙冠群)
來源:環渤海新聞網
編輯:韓冰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