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爭有我——365百姓故事匯 | 張明:用焊槍書寫“中國制造”的匠心傳奇
秦皇島日報 記者 王靜
在火花飛濺的焊接車間里,張明手持焊槍,目光專注。18年來,從港珠澳大橋到美國韋拉扎諾海峽大橋,從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到世界最大跨度懸索橋獅子洋大橋,這位中鐵山橋集團有限公司的電焊工用手中的焊槍,在鋼鐵上書寫著“中國制造”的匠心傳奇。
2007年,18歲的張明踏入焊接行業。從平焊、橫焊到立焊、仰焊,從結構焊到熔透焊,他苦練“十八般武藝”,逐漸成長為焊接領域的特級技師。2017年,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上,張明斬獲個人優秀選手獎并帶領團隊奪得團體銀獎,打破國內建筑業央企連續8年無緣電焊工國際賽事獎項的局面,見證中國焊接技術走向世界。2021年起,他先后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河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并入選中央企業“大國工匠”培養支持計劃。
在美國韋拉扎諾海峽大橋項目上,美方對橋面鋼板焊接提出了相當苛刻的要求,單道焊接熔深必須達到80%以上,且絕對不允許出現焊漏、焊穿。一絲一毫的缺陷,都可能被拒收。張明沒有退縮,反而燃起了斗志。“焊槍就是我的武器,戰場豈能退縮?”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反復試驗。汗水浸透工裝,弧光映亮深夜。參數調整了上百次,手法優化了無數遍。焊縫內部探傷影像上,終于呈現出完美無瑕的融合線——一次探傷合格率100%。
真正的硬仗發生在“一帶一路”的旗艦工程——孟加拉國帕德瑪大橋。張明團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在極其狹小的空間內,完成超厚鋼板的熔透焊接。傳統“雙坡口焊接”工藝在這里完全施展不開,空間限制讓焊槍難以精準到位,熔透和成型質量難以保證。難題懸而未決,項目進度告急。
張明夜不能寐,他蹲在狹窄的焊接部位,手指反復摩挲著冰冷的鋼板,審視著每一處結構細節。一個大膽的構想在他腦中成型:“能不能試試‘單坡口分布組焊’,再在背面加個特制的鋼襯墊?”靈感如電光石火。他立刻帶領團隊投入試驗。設計襯墊形狀、調整焊接角度、優化電流電壓參數……每一個環節都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悶熱的鋼箱梁內,溫度高達60多度,汗水模糊了護目鏡……但張明和工友們沒有停下腳步。失敗了找出原因,從頭再來。參數不對,精確計算,微調再試。
“成了!”當最新一批焊縫的探傷報告顯示100%一次合格時,車間里爆發出熱烈的歡呼。這項由張明首創的“背面加鋼襯墊熔透焊接”新工藝,不僅成功破解了世界級難題,更將焊接效率大幅提升,成功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勇當先鋒模范,筑基世界第一。在包攬眾多世界第一的超級工程獅子洋大橋的生產制造中,作為技術骨干,張明始終走在創新前沿。為提升焊縫質量,他帶頭試驗小型協作機器人焊接設備,優化支架角度,使焊槍精準適配焊接需求。在長直焊縫焊接中,他引入角焊縫跟蹤器,大幅提高了成型質量和生產效率,推動了中國橋梁制造向智能化邁進。
在焊接六班,張明是技術核心,更是精神領袖。他毫無保留地將“獨門秘籍”傾囊相授,工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張師傅”。他手把手地教,心貼心地帶。在他的帶領下,班組榮獲“河北省質量信得過班組”稱號。他的徒弟中有3人成為特級技師,7人獲評高級技師和技師,多人成為全國及省市級技能大賽的佼佼者。
作為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的帶頭人,“創新永無止境”是張明的座右銘。2020年以來,他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主導完成重大技術創新課題3項、技術革新45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上百萬元。“工匠精神,不僅是把手中的活做到極致,更是要敢于突破,勇于傳承,讓后來者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張明說。
編輯:王劍猛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