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皮:煎炒燉涮皆相宜
拿根細棍子伸到豆皮下面,輕輕往上一挑,一張豆皮就揭下來了。
秦皇島日報 記者 李金鐘
在百姓廚房中,有一種男女老少都喜歡的食材——豆皮。豆皮是做豆腐時的一種副產(chǎn)品,它營養(yǎng)豐富,富含植物蛋白和多種微量元素,吃法也多樣,既可涼拌、炒菜、煲湯,還可做餡料或包餡料的外皮。
毋庸置疑,豆腐是中國深受歡迎的傳統(tǒng)美食之一,其歷史源遠流長。從古老的石磨到現(xiàn)在的電磨,變的是豆腐制作工具,不變的是中國人對豆制品那份喜愛之情。無論在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偏僻的鄉(xiāng)村,水豆腐、干豆腐、豆皮等在街頭巷尾、農貿市場隨處可見。在秦皇島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孟營綜合農貿大市場內,有一家開了10多年的、專門做鹵水豆腐的夫妻店。店不大,也就十多平方米大小,前面售賣,后面制作,制作間里有磨豆?jié){的電磨、煮豆?jié){的氣爐,還有盛放豆?jié){大桶和做豆腐的模具。
店主人劉海艷指著放在地上的大桶說:“豆皮就是從大桶上揭下來的,一次也就揭一兩張,不能多揭,揭多了豆腐就不香了。”店內每天要做兩三百斤水豆腐,劉海艷也就揭五六張豆皮。這種豆皮產(chǎn)量低,但口感好、有營養(yǎng),售價也相對高一些。
說起做豆腐,劉海艷一邊麻利地用水刷著地面,一邊認真地說:“做豆腐很辛苦的,懶人干不了這活兒。一步接著一步,一天到晚閑不下。”每天夜里兩三點鐘,當很多人還在酣睡的時候,劉海艷就得來到店里,啟動設備,把提前泡好的豆子磨成豆?jié){。之后,還要把豆?jié){煮沸、濾掉豆渣,再將細膩豆?jié){倒入大桶內靜置。
“豆?jié){在桶內靜置十幾分鐘后,表面會形成一層薄薄的凝結物,這就是豆皮。揭豆皮也很簡單,不熟練或者豆皮面積大的時候,拿根細棍子伸到豆皮下面,輕輕往上一挑,一張豆皮就揭下來了。”劉海艷用手比畫了一下:“豆皮揭下來后,短時間晾曬一下就行了。”半干的豆皮折疊后不破不碎,表面一層油光,聞起來豆香四溢,但這種豆皮因不易存儲,須盡快食用。
從制作過程來看,豆皮算得上一種比較“金貴”的食材,同時也是一種富有營養(yǎng)的健康食品。百姓對豆皮的喜愛,除了因為食材特性之外,還因為它承載著老一輩人對過往歲月的回憶,是他們對美食的最初定義。
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國各類物資匱乏,百姓的飯桌上沒啥像樣的飯菜,多是粗糧淡飯。“那時候,大豆產(chǎn)量低,農民種得也少,再加上做豆腐工序多、耗時長,沒點兒手藝還真做不好。一般情況下,農民很少有自己在家做豆腐揭豆皮的。”今年76歲的張國強一邊回憶一邊說:“我年輕的時候,豆皮算得上一好菜,不是隨便就能吃到的,要么逢年過節(jié),要么家里來客人了。”張國強邊回憶邊感慨,“那時候,豆皮是可以拿來送禮的。鄰里間有個大事小情,送幾張新鮮的豆皮過去,既體面又實在。有時候去城里走親戚,也要帶上幾張油光發(fā)亮的好豆皮,但事先要跟賣豆腐的預訂,現(xiàn)買還不見得有。”
隨著生活越來越好,豆皮已經(jīng)不像以前那么“金貴”了,但張國強老人對豆制品情有獨鐘,尤其是豆皮,他說:“豆皮怎么做都可口。豆皮用水泡柔軟后,切成細絲,用黃瓜絲一拌,再加點兒鹽、淋上少許香油,就是一道可口的家常涼菜。豆皮入湯也是常見吃法,無論做西紅柿牛肉湯,還是涮火鍋,吃起來都滑嫩醇香。豆皮和青菜一起炒三五分鐘,便是一道營養(yǎng)健康、方便快捷的家常小菜。”
相對于張國強老人的家常吃法,豆皮在飯店大廚手里更是花樣翻新,有的拿豆皮包上餡料,做成炸豆皮卷,或卷上蔬菜,做成豆皮蔬菜卷等等,但不管怎樣創(chuàng)新,中國人對豆制品的喜愛似乎已刻在基因里,誘人的豆香里,藏著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在物資匱乏的歲月,豆皮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物質豐富的今天,豆皮是我們對健康飲食的追求。
編輯:韓冰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jiān)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