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崛起新動力 | 廢料變寶,推動產業鏈升級——盧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賦能可持續發展
秦皇島日報 記者 張宏宇
近日,在盧龍縣下寨鄉煙筒山村的千畝桃園內,甘薯秧葉被轉化為肉牛飼料,牛糞經發酵后反哺桃園,形成閉環。這種模式不僅減少了化肥使用量,還提升了桃果品質。“我們的蟠桃9品種,糖度達18%,市場價每公斤比普通桃高6元。”桃園負責人劉志軍介紹。
盧龍縣下寨鄉煙筒山村農戶正在采摘鮮桃。 記者李鐸攝
傳統經濟模式就像一條“單行道”,資源從開采、生產、消費,最后一路奔向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廠,一去不復返。循環經濟則是一條“環形跑道”,資源在這個跑道上不斷循環“奔跑”。它打破了資源使用的線性邏輯,讓廢棄物不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盧龍縣正以循環經濟為引擎,驅動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從農業領域的生態循環實踐,到工業園區的資源循環利用,盧龍縣通過技術創新、政策引導和產業協同,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循環經濟體系,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提供了生動樣本。
盧龍縣是“中國甘薯之鄉”,全縣甘薯種植面積穩定在12.7萬畝,年產量達23萬噸。在甘薯的種植、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甘薯秧葉、粉漿水,如何變廢為寶,成為擺在面前的一個課題。縣里依托甘薯、桃樹種植及肉牛養殖等農業產業,構建起“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現代農業體系。針對甘薯加工產生的粉漿水,縣里引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技術,通過“肥水還田”實現無害化處理。中薯、同友等企業年處理甘薯超20萬噸,粉漿水經生物工藝處理后,沉淀物制成有機肥,年減少化學肥料使用量1.2萬噸。
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盧龍在工業領域大力推行循環經濟模式,廢料變寶,推動產業鏈升級。
石門循環經濟產業園是縣域工業循環的核心載體。園區內,佰工鋼鐵的固廢利用綠色提釩項目成為資源循環利用的標桿。該項目總投資近4億元,建設液相氧化清潔提釩生產線,年處理鋼鐵廢渣近20萬噸。通過技術創新,廢渣中的釩元素被高效提取,轉化為高附加值的釩制品,在實現“零排放”的同時,年產值提升近10億元,廢料率降低5%。“以前廢渣是負擔,現在成了‘金礦’。”項目負責人算了一筆賬:每噸廢渣處理成本約300元,但每噸提取的釩產品價值超2000元,實現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雙贏。
在石英砂提純領域,園區企業通過技術升級將莫桑比克進口石英砂的附加值提升10倍。原本僅用于板材的低純度石英砂,經分揀提純后,可制成航空航天、半導體等領域所需的高純石英砂,每噸價值從不足萬元躍升至10萬元以上,原料綜合利用率提高60%。“我們正在研發第五代提純工藝,目標是將雜質含量降至百萬分之一級。”企業技術總監滑軍為介紹,項目達產后,年產值將突破5億元。
政策賦能,服務創新,激活市場。
盧龍縣通過制度創新為循環經濟保駕護航。縣政府推行“一個項目、一名包聯領導、一個工作專班、一套時間計劃”機制,黨政主要領導帶頭解決項目難題。2024年,全縣為循環經濟項目申請超長期國債資金1.11億元,領辦代辦前期手續38次,協調解決用地、能耗等“卡殼”問題13個。在金融領域,盧龍積極推動銀企對接,創新“冀群貸”“甘薯貸”等融資產品,為循環經濟企業提供貸款支持超5億元。
目前全縣培育循環經濟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42家,建成省級以上研發平臺8個。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秦皇島君然環境治理有限責任公司在2023年拿到了節能減碳專項資金超過800萬元,企業在2023年年底投入正式生產,2024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實現盈利。今后公司將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新產品,為循環經濟和綠色發展添磚加瓦。
循環經濟正從工業、農業向全產業鏈滲透。盧龍縣以“桃花經濟”為核心,打造“春賞花、夏摘果、秋觀葉、冬玩雪”的四季旅游線路。煙筒山村通過舉辦桃花節,年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帶動農產品銷售超百萬元。2024年,全縣旅游綜合收入突破8億元,同比增長15%。
數據背后,是盧龍縣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堅守。如今,盧龍縣循環經濟貢獻率已占GDP的32%,單位GDP能耗“十四五”以來累計下降18%,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新路。
編輯:韓冰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