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過八路軍?|懸崖上的“回響”
記者 田媛媛
1941年9月25日,為掩護易縣狼牙山地區數萬軍民轉移,5名八路軍戰士主動將敵人引向與軍民撤退相反的方向。被敵人逼至懸崖后,他們毅然縱身一躍,譜寫了一曲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跳崖后,葛振林、宋學義兩位戰士幸免于難,經當地百姓救治后重返部隊。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一直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延續——
血色殘陽下,5名戰士邊打邊撤,退到狼牙山棋盤陀小蓮花峰峰頂。子彈打光了,石頭扔盡了,身后是數十丈深的懸崖?!皩幩啦划敺敚 睉鹗狂R寶玉說。他們砸毀了槍支,高喊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相繼跳下懸崖。當日軍追兵趕到,崖頂已空無一人,唯有山風卷起的碎石……
楊成海講述狼牙山五壯士跳崖的故事。
村里來了八路軍
“吱呀,吱呀……”1941年8月底的一天,天剛蒙蒙亮,狼牙山腳下北管頭村,水井的轆轤聲便響了起來。兩桶清泉被提上來,八路軍戰士高大鵬用扁擔挑起水桶,順著村道往北走,拐進了東側第三戶——石和順家。
石和順是1937年北管頭村第一批入黨的黨員,也是游擊組組長。高大鵬把水倒進院里的水缸,順手抄起掃帚,打掃起院子。
那時候,北管頭村家家戶戶都住著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就設在石和順家,高大鵬作為政治部工作人員,也住在這里。
北管頭村戲臺后邊的水井。記者田媛媛攝
晨起,村里的煙囪陸續升起裊裊炊煙。石和順前一晚負責在村外站崗放哨,剛換了崗往家走。他路過軍分區第一團的伙房時,炊事班正在做飯?;氐郊遥叽簌i和戰友們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抗戰形勢日益嚴峻。8月,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余兵力,對晉察冀邊區的北岳、平西根據地進行“大掃蕩”……
懸崖上的抉擇
9月25日,日軍再次向狼牙山地區進犯。此時,山中仍有數萬軍民尚未轉移?!拔业痛謇锏泥l親們接到緊急通知,立刻撤離?!笔晚樀膬鹤邮R年回憶道,“要不是及時轉移,后果不堪設想?!必撠熝谧o任務的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第一團第七連。
完成轉移任務撤離后,六班的5名戰士奉命斷后,他們分別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狼牙山地勢險峻,日軍雖人數占優勢,卻屢次沖鋒受阻,反被擊斃多人。
5名戰士邊戰邊撤。為迷惑敵人,他們故意朝與主力部隊撤退相反的方向——棋盤陀攀去。
子彈很快打光了?!坝檬^!”不知是誰喊了一聲。戰士們占據有利位置,待日軍逼近時,舉起石塊狠狠砸下去。一時間,山谷里回蕩著敵人絕望的叫聲。
狼牙山五壯士跳崖的地方。
天色漸暗,彈盡石絕。5名戰士退至棋盤陀小蓮花峰峰頂,身后是萬丈懸崖。“寧死不當俘虜!”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
他想起宋學義還沒有入黨,便拍了他的肩膀:“今天若能活下來,我定向組織推薦你入黨。如果我犧牲了,介紹信就在我上衣口袋里?!彼麄冊覛Я藰屩?,高喊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縱身躍下懸崖……
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雖身負重傷,幸得老鄉營救,死里逃生。
割舍不下的牽掛
2025年7月1日,83歲的狼牙山編外義務講解員楊成海站在山腳下回憶道:“老人們都說,那一天槍聲響的時間特別長?!鄙斤L掠過,狼牙山五壯士的身影就像電影一樣在他的腦海中閃回。
跳崖被救起后,宋學義腰部受了傷。1944年,他轉業到北管頭村任農會主席,與當地一位姑娘成家,住在離當年政治部不遠的院子里。
白天,宋學義背著糞筐到處轉悠。他帶領村民種地,曬干的糧食一車車送往前線?!澳菚r,北管頭村年年都是支前模范?!睏畛珊Uf。
后來村里給宋學義分了3畝地,可腰傷讓他難以耕作。村民們自發幫他播種收割,打下的糧食,他留下很少一部分自己吃,其余全交了公糧或分給吃不飽的村民。就連組織上發放的小米補貼,往往還沒到家,他就已分給了揭不開鍋的鄉親?!八f自己少吃一口,別人就能吃上一口?!睏畛珊;貞浾f。
農閑時,宋學義還組織婦女們給八路軍做軍鞋。姐妹們拿出看家本領,飛針走線,納出一雙雙結實舒適的布鞋,由婦救會送往部隊。幾年后,宋學義夫婦返回了河南沁陽老家。
1970年,宋學義最后一次回到北管頭村。他拉著村干部楊成海仔細打聽村里的情況。聽說大家日子過得不錯,他挺高興?!耙涀v史,珍惜現在,不然我們對不起犧牲的同志?!迸R走前,他這樣叮囑楊成海。
那天清晨,宋學義獨自登上狼牙山。他在當年跳崖處久久佇立,扶著山崖邊的那棵樹,望向遠處?!八f想念戰友們了?!睏畛珊D四ㄑ劢?,“那時他已病得很重,是瞞著家人來的。狼牙山的戰友,北管頭村的鄉親,都是他這輩子放不下的牽掛。”
【今日狼牙山】
永不熄滅的紅色火種
宋學義在北管頭村住過的小院。
十幾年前,從楊成海成為狼牙山義務宣傳員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向每一位來訪者講述五壯士的英勇事跡。
“他們就是從這里義無反顧跳下去的……”站在懸崖邊,楊成海指向遠方,陽光透過了他的指縫。一個小男孩仰著頭問:“爺爺,英雄們會害怕嗎?”他停頓一下,輕聲說:“孩子,英雄也會害怕,但他們更害怕的是,更多的人受到傷害?!?/p>
把英雄的故事傳承下去,早已融入了狼牙山陳列館館長李芳的血脈。她從小聽著五壯士的故事,在狼牙山腳下長大。她的爺爺曾是東西水村的村長,還是民兵負責人,親身經歷了1941年那場掩護軍民轉移的戰斗。高中畢業后,李芳成了一名“臨時講解員”。這一講,就持續到現在。
在陳列館里,李芳的指尖輕輕撫過那些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中戰士們堅毅的目光,總會給她無窮的力量?!拔乙層⑿鄣墓适掠肋h流傳下去?!彼谛睦锬S下承諾。
于是,棋盤陀上的實地講解,陳列館里的情景還原,尋訪親歷者的口述記錄……李芳讓英雄的故事不僅是教科書里的文字,更化作流淌在血脈里的信仰。
“館長,今年我還要報名當小小講解員。”今年6月,12歲的王小雨早早打來電話“預約”。自2016年起,這項活動已吸引了500多名中小學生參與。
記得去年第一次講解時,王小雨站在展柜前緊張得滿臉通紅,聲音顫抖。但講到五壯士跳崖時,她的聲音突然變得清亮:“他們寧可跳下懸崖,也絕不向敵人屈服!”那一刻,她昂首挺胸,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五壯士的精神給了她力量。
如今,年過八旬的楊成海已爬不上陡峭的山。但每天清晨,他總會望一望遠處的狼牙山峰。夜幕降臨時,紀念館的燈光依然明亮,李芳正在籌劃新的展陳方案。放暑假的王小雨,時常翻看媽媽手機里自己講解的視頻,期待著下一次站在展臺前。
在這片被鮮血浸染的土地上,紅色的火種永不熄滅。它在一代代人的講述中傳承,在每一個仰望英雄的人心中閃耀著永恒的光芒。
來源:河北新聞網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