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根脈 火映新生——董家口村傳承長城精神的生動實踐
秦皇島日報 記者 安淼 柳宏澤 劉雙喜 張玫
有山、有海、有長城,在中國690多座城市中,秦皇島是將“山、海、城”這三種資源展示得最為集中和明顯的城市。
在這里,山海文化和長城文化正日益從歷史符號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傳承的文化資產(chǎn),實現(xiàn)著文化價值與經(jīng)濟價值的共生。
《赴山海 閱長城——行走長城文化經(jīng)濟示范帶》系列報道,立足秦皇島“山、海、城”三位一體的獨特性,希望通過歷史縱深、人文溫度與當代傳承的融合敘事,立體展現(xiàn)山海之間、長城腳下,文化與經(jīng)濟的活潑互動與生動融合。
古樸滄桑的董家口長城。
8月2日,天蒙蒙亮,海港區(qū)駐操營鎮(zhèn)董家口村周邊的山嶺還籠罩在朦朧的薄霧中。
長城保護員孫志偉已經(jīng)拎著鐮刀,踏上了那條他走了18年的巡查路。
董家口人是明朝戍邊“樓臺軍”后裔,視長城為“傳家寶”。
巡查結束,鐮刀放下,爐火將燃。孫志偉切換身份,奔赴遠方烤制美味。
這鐮刀與爐火,正是長城后裔守護與創(chuàng)新的生動寫照。
守好祖上留下的“傳家寶”
18個寒來暑往,孫志偉巡查長城的腳步從未停下。
孫志偉的巡查路,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印記上,也踏在祖輩的足跡上。
孫志偉的大伯孫振元,是我國首批長城保護員。2007年,25歲的孫志偉從他手中鄭重接過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那一刻,孫志偉的生命軌跡便與這古老的城墻緊緊綁定。
巡查途中,孫志偉停下來向記者介紹眼前的長城。
18個寒來暑往,孫志偉曾被山里的毒蜂蜇得全身過敏腫成一片,也曾在雪后巡查時一腳踩空摔傷了腿腳,但他的腳步從未停下。手里的鐮刀,是他唯一一直隨身攜帶著的物件,用來砍去路上的荊棘,也用來防身。
“這幾年,保護長城用上了科技手段,有幾處城墻附近安裝了攝像頭,對著工作站的大屏幕就能發(fā)現(xiàn)險情。但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親手摸摸、親眼看看,心里總是不踏實?!睂O志偉撫摸著長城城磚說。
董家口長城,保存之完善全國罕見——完好邊墻3000余米、完好敵臺19座,總體完好率超過60%。
這份奇跡,固然得益于山勢陡峭、人煙稀少的天然屏障,但更深的緣由藏在村民的血脈里。
村民的老祖宗,是當年從長城上走下來的“樓臺軍”。
過去守城的日子漫長而艱苦,為穩(wěn)定軍心,明朝特許兵士可帶家屬戍守邊疆,每一家守一座敵臺,除守樓外還開荒種地,這被當?shù)厝朔Q為“樓臺軍”。
祖先們守邊疆、御外侵、衛(wèi)家國的壯舉,如今化作一種名為“守護”的基因,在子孫后代的血液中奔流不息。
在董家口人樸素的情感里,長城就是祖上留下的“傳家寶”,是“自家的東西”。這份發(fā)自心底的鐘愛與守護,讓這里的長城歷經(jīng)滄桑仍巍然屹立。
上午9時許,孫志偉結束巡查下山。剛踏進家門,手機就響了起來。“孫師傅,下午北戴河烤羊,準時到啊。”電話那頭,客戶的聲音透著期待。“放心,誤不了?!睂O志偉利落地答應著。
鐮刀放下,爐火將燃,長城守護者即將迎來他的另一重身份。
爐火烤出火熱的好日子
“董家口烤全羊”隨著車輪走出大山,走進城市。
炭火跳躍,羊肉在烤架上“嗞嗞”作響,混合著秘制香料的獨特焦香彌漫開來。
這香氣,曾是隨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北上戍邊的“義烏兵”慰藉鄉(xiāng)愁的煙火。數(shù)百年后,它卻成了打開董家口村致富之門的“金鑰匙”。而這把鑰匙的轉動,始于2000年。
過去,村民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貧瘠的山地刨不出多少收成。轉機出現(xiàn)在新世紀的曙光里。沉睡的長城作為旅游資源被喚醒。游客的腳步第一次叩響了這座古村沉寂的大門。
“景區(qū)剛開始建的時候,我爸媽就在家蒸包子、饅頭,然后挑到山上賣給那些干活兒的人?!?9歲的孫志南清晰記得旅游起步時的光景。
隨著景區(qū)大門正式敞開,游客漸多。孫志南家買了3張桌子,把廂房改成廚房,算是村里最早開張的農(nóng)家樂。
游客來了吃什么?除了大山賦予的野菜、蘑菇,董家口人還把目光投向歷史深處——祖輩傳下來的炙烤技藝。當年戍守此地的“義烏兵”,有一手烤制飛禽走獸的好本事。這縷古老的“煙火氣”,被村民視為珍寶。
為了煉就一塊響當當?shù)摹敖鹫信啤保铱谌藳]有故步自封。他們幾番到遼寧、內蒙古以及承德豐寧等地考察學習,博采眾長?!岸铱诳救颉钡拿?,隨著游客的口碑,逐漸在長城沿線傳開。
但那時,這一口美味,只能在董家口吃到。后來的“破圈”之舉,是“流動烤羊車”的創(chuàng)想。一輛輛印著統(tǒng)一標識的皮卡車,滿載精選羊只、特制烤爐、上好木炭和秘制配料,從董家口村出發(fā),應邀奔往山海關、北戴河等城區(qū),甚至遠赴唐山、葫蘆島、天津等城市。
爐火在客戶指定的地點點燃,香氣在異鄉(xiāng)的空氣中升騰。這種地道的“上門服務”,讓“董家口烤全羊”的名號隨著車輪走出了大山,越叫越響。
烤羊,從農(nóng)家樂的特色菜,一躍成為帶動全村致富的支柱產(chǎn)業(yè)。孫志南家從最初的3張桌子,到加蓋大廳和房間,再到推倒重建兩層小樓,如今能同時擺開30多張大桌。
“把咱們烤羊的現(xiàn)場和香味兒都‘曬’出去,效果特別好?!?5歲的崔佳琦是新一代烤羊人,他樂于用網(wǎng)絡推廣家鄉(xiāng)美味,很多天津、唐山、錦州的網(wǎng)友看了視頻,專門找他上門烤羊。
一個北京“網(wǎng)紅”吃過崔佳琦的烤羊后,念念不忘,想邀請他去北京烤,因烤羊車進京受限,竟親自開車來接他進京。講到這段經(jīng)歷,崔佳琦激動地說:“這是對我們‘董家口烤全羊’最大的認可?!?/p>
如今,董家口村從事烤羊產(chǎn)業(yè)的有80多人,全村一年消耗的羊近萬只。生意最紅火的一戶,趕上旅游旺季或節(jié)假日一天能烤30多只羊,一年下來能掙20萬元。
“剛開始大家不敢跑遠,怕找不到路,怕在外地人生地不熟?,F(xiàn)在去的地方多了,到哪兒都不怵!”董家口村黨支部書記孫麗立感慨。
烤羊產(chǎn)業(yè)的興旺,如同爐火般熾熱,實實在在地“烤”熱了董家口村民的日子。
錢包鼓了,生活好了,村民們望向未來的目光,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
腳踏實地奔向美好生活
一輛輛印著統(tǒng)一標識的“流動烤羊車”,將美味送到很多地方。
“變化是實實在在的。”孫麗立翻看著賬本,語氣自豪,“我們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經(jīng)從2000年的4000多元,躍升到了現(xiàn)在的兩萬多元。家家戶戶都買了小汽車,村里的老房子也幾乎都翻新了。”
這份富足,深刻重塑著村民的思想觀念。最顯著的轉變,落在了對下一代的培養(yǎng)上。
過去,貧窮是沉重的枷鎖。孫麗立回憶:“很多孩子念完初中就不得不輟學,早早下地干活兒或者出去打工,貼補家用?!?/p>
如今,條件好了,視野寬了,董家口人嘗到了知識和技術帶來的甜頭,也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廣闊。
“我大女兒15歲,小兒子8歲。我常跟他們說,想學什么,只要是正經(jīng)本事,爸都支持。想念書,念到什么程度,爸都供到底。”孫志南攤開布滿勞痕的手,認真地說。
崔佳琦15歲的弟弟在駐操營鎮(zhèn)中學讀書,成績不錯。聊起弟弟,他的眼神里充滿期待:“我就希望他將來能考上大學,過一種跟我和父輩不一樣的人生?!?/p>
“家家戶戶都舍得在教育上投入?!睂O麗立說,大家都一門心思想把孩子培養(yǎng)好,希望他們多讀書、多學本事,未來能有更多選擇。
這份對知識改變命運的篤信,是富裕生活賦予村民最珍貴的禮物。
而支撐這份變遷與奮斗的,是流淌在董家口人血脈里的精神——勤勞肯干、堅韌不拔、腳踏實地。
這種源自戍邊先祖的精神,在新時代的春風里被重新激活。
孫麗立的二伯,今年75歲,作為村里第一代烤羊人,依然每天精神矍鑠地守著烤爐,手法嫻熟地為客人烤制美味。
孫麗立69歲的婆婆,是村里公認的黏豆包制作“第一把好手”,每到村里為客人制作黏豆包時,她依然是絕對主力。
歲月刻下皺紋,卻從未磨滅董家口人勤勞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這股子精神,是董家口從貧瘠走向富足、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求溫飽到重長遠的內生動力。
夕陽熔金,為古老的董家口長城鍍上溫暖的光輝。山腳下,又一輛“流動烤羊車”準備啟程。
記者手記
鐮刀割開荊棘 爐火映紅臉龐
記者 安淼
回想在董家口采訪,兩幅畫面不時浮現(xiàn)在腦海:孫志偉布滿老繭的手拂過城磚,崔佳琦年輕的手在灼熱烤架上翻飛。一冷一熱,流淌著同樣的精神血脈。
孫志偉十八載堅守,源于血脈深處的認同——長城是祖輩托付的“傳家寶”,是融進骨血的“自家事”。
而升騰的烤羊煙火,則是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號角。明朝戍邊將士慰藉鄉(xiāng)愁的技藝,在后人手中煥發(fā)新生?!傲鲃涌狙蜍嚒钡闹腔弁粐?,突破了地域局限。年輕人拍攝的短視頻,閃耀著立足傳統(tǒng)、擁抱時代的生存智慧。
守正與創(chuàng)新也清晰寫在村民對下一代的目光里。孫志南“供到底”的誓言,崔佳琦期盼弟弟“過不一樣人生”的憧憬,揭示著富裕帶來的深刻轉變。
鐮刀割開荊棘,守護的是歷史根脈;
爐火映紅臉龐,點燃的是未來希望。
董家口的故事,正是古老長城文化在新時代最鏗鏘的回響——于堅守中創(chuàng)新,在傳承中新生。
編輯:王俏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jiān)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