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新優勢 開辟新賽道——海港區以新質生產力引領高質量發展
文、圖/通訊員陳雪 曹建雄







近年來,海港區鉚足干勁、搶抓機遇,緊緊圍繞創新發展理念,聚焦“6211”(6個百億級以上高端制造業產業集群、2個百億級以上物流產業集散中心、1個百億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個百億級以上數字貿易創新服務基地)產業發展布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全區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從“0”到“1”
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走進秦皇島金昱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線上一派繁忙。剛剛下線的層壓機設備,經過檢查、打包,即將發往國外,應用于光伏電池組件生產。目前,公司年產層壓機設備達到800臺,服務于全球210多家新能源企業。搶占市場的法寶,源于公司在生產技術上的不斷創新。
長期以來,層壓機平板電加熱技術一直被國外壟斷。金昱公司組建30多人的研發團隊,歷經一年多的試驗與攻關,最終自主研發的層壓機平板電加熱技術替代了原有油加熱技術,解決了“卡脖子”難題。如今,公司最新研發的電磁加熱技術也即將應用到生產領域。
位于海港經濟開發區的中管美城(秦皇島)新能源產業有限公司,是河北省新型建材領域和新能源行業的領軍企業,其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6500匹磁懸浮熱泵產品和數智化抽油機節能控制設備已全部量產。公司計劃在兩年內建成8個國家級實驗室,涵蓋量子、氫能檢測、熱物理學等實驗項目,加速行業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進程。
“我們將結合企業自身特色,將流體動力學、氫能、光量子學融為一體,開發平均節能率達到40.3%的世界領先產品。”公司總裁梁力表示。
海港區將技術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打出“組合拳”,在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新產品研發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鼓勵企業開展前沿技術攻關,破解技術難題,開辟新賽道,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今年上半年,海港區新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家、“小巨人”企業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累計達到54家,成為區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澎湃動能。
從“1”到“億”
構建新興產業格局
8月1日,位于海港區的戴卡優艾希杰渤鋁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內,工人正在汽車零部件加工生產線作業。公司作為我市高端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是全球最大的鋁車輪及鋁制底盤零部件供應商,年鋁車輪產量超過1億只。
同為新型鋁材產業龍頭企業,總投資額為83.6億元人民幣的奧科寧克(秦皇島)鋁業有限公司擁有兩條大扁錠生產線、從美國引進的全套1+3熱連軋機組、VAI冷軋機和相關精整設備,主要生產鋁金屬包裝材料、汽車輕量化用鋁板、交通運輸用鋁板、船舶用鋁板、新能源車的動力電池殼體用鋁及工業用鋁材等為代表的高端鋁產品。2024年,公司產值達33億元。
目前,以戴卡優艾希杰、奧科寧克等龍頭企業為核心,海港區正加快新型鋁材產業園區規劃建設,重點引進昆山江順生產線、優艾希杰三期等鋁型材精深加工項目,大力發展鋁制包裝、鋁制零部件輕量化產品等高性能材料,已初步形成集研發、設計、生產、營銷為一體的新型鋁材及汽車零部件加工產業集群。
立足傳統產業,再造發展優勢。近年來,從汽車零部件到太陽能層壓機,從糧油食品到玻璃制品,海港區立足長遠、科學謀劃,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打造新型鋁材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糧油食品加工產業集群、汽車文化產業集群、耀華玻璃制造產業集群、氫能產業集群、光伏產業集群,以增強新興產業牽引力為突破口,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從“點”到“面”
拓展經濟發展空間
8月5日,來到位于海港經濟開發區的小島空間智能機器人產業基地。沉浸式展廳內,由7大品類、70余臺機器人組成的智能矩陣向參觀者展示著科技魅力。
智慧圖書盤檢機器人正對書架進行掃描,通過深度視覺傳感器實時捕捉圖書名稱、數量及架位信息,將數據同步至智慧書架視覺盤點系統。它不僅能即時生成錯架率、滿架率等可視化報表,更能通過路徑規劃算法為工作人員提供動態揀選路線建議,使圖書整理效率大大提升。
在工業智能制造展區,第三代空間智能焊接機器人十分亮眼。小島智能生產總監葛坤介紹:“它搭載了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視覺導航系統,具備卓越的環境感知能力,可在復雜空間環境中實現精準焊接,為工業自動化升級提供了堅實技術支撐。”
小島空間智能機器人產業基地項目,是海港區積極擁抱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推動工業轉型的重要舉措。
與此同時,海港區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清潔能源,推動光伏發電、氫能等項目實施,實現經濟發展和惠及民生“雙贏”。
海港區最新建設的龍源秦皇島石門寨光儲一體化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時,預計每年發電1.4億千瓦時,將大大減少碳排放量,實現綠色能源的保供。
中能源工程集團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海港區秦山路。近日,在公司舉行的產品發布會上,公司研發的三合一燃料電池、模壓石墨板燃料電池、金屬板燃料電池、模壓熱塑板多用途制氫電解器等集中亮相。據公司負責人介紹,這些產品將廣泛應用于無人機、車輛、船舶、備用電源和儲能等領域。
海港區將繼續發揮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綠色能源推動產業結構優化,通過“雙輪驅動”開拓經濟發展新空間,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編輯:王俏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