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烽火歲月·英雄榮光 | 馬秀英:這輩子永遠跟黨走
秦皇島日報 記者 王瀟瀟
在盧龍縣達連巷村,記者見到了有著79年黨齡的馬秀英老人。提起烽火歲月里的抗戰往事,老人眼中仍閃爍著熾熱的光芒。“共產黨是我的領路人,我這輩子永遠跟黨走。”老人的話語樸實而堅定。
1926年秋,馬秀英出生在盧龍縣馬家峪村一個貧苦家庭。17歲嫁到油粉店村后,動蕩的時局讓她飽嘗苦難。日本侵略軍進入山海關以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一次逃難回家,馬秀英看到院里雞豬被搶、鍋缸被砸、谷秕子散落一地,婆婆坐在院中哭嚎。她攥緊拳頭對丈夫孔兆興說:“咱們去參加抗日隊伍吧!”
原來丈夫早已和游擊隊取得聯系,夫妻倆一拍即合,次日便奔赴營山參加抗日武裝。孔兆興加入縣支隊,馬秀英則加入李洗凡領導的婦救會,成了抗日宣傳的“排頭兵”。她性格活潑、嗓子清亮,走到哪兒就把抗日歌曲唱到哪兒。“一勸抗戰我的親祖父,你孫抗戰去把日寇逐……至死不當亡國奴。”《八勸抗日戰歌》等歌曲經她傳唱,在各村廣為流傳。
不久后,馬秀英的兒子出生,但她抗日的腳步并未停歇。她一邊號召婦女做軍鞋、縫炒米袋,一邊抱著襁褓中的孩子作掩護,奔走在盧龍縣城、蛤泊及昌黎安山一帶傳遞情報。兜里揣塊咸菜,渴了就喝口河水,“那時候不知道累,心里就想著把情報安全送到。”
經過一年多的考驗,馬秀英光榮入黨,雖不識字,卻硬是把入黨誓詞一字一句記下來。
入黨之后,馬秀英工作更加積極。營山兵工廠建立后,馬秀英主動請纓去老虎洞裝火藥。九溝十八峪的營山地勢險峻,老虎洞內潮濕陰暗,她和戰友們沒日沒夜地工作三個月,雙手累得僵硬變形,渾身長滿刺癢的小疙瘩。“手再疼、身上再癢,想到能給前線送彈藥,就啥都忍了。”馬秀英說。
1945年抗戰勝利,不幸卻降臨——丈夫孔兆興在二百戶戰斗中英勇犧牲。抱著丈夫留下的毛衣和懷表,馬秀英淚濕前襟,卻在幾天后擦干眼淚,又投入到對敵斗爭中。“他為國家犧牲,我得接著干,不能讓他白死。”
解放后,馬秀英被選為婦聯主任,積極參加土改運動,并獨自撫養兒子長大,還送他參了軍。
歲月流轉,如今的馬秀英身體康健,與兒子幸福生活。問及長壽秘訣,她笑著說:“心里寬敞,不計得失。”從17歲投身抗日,到戰火中入黨,再到抗戰勝利后參與土改、建設家鄉,馬秀英用一生踐行著“永遠跟黨走”的誓言。烽火歲月里的赤誠堅守,早已化作她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芒。
記者手記:
銘記歷史 堅定信仰
采訪馬秀英老人,如同翻開一段厚重的歷史。老人布滿皺紋的雙手曾裝填過抗戰火藥,清亮的嗓音曾傳唱過抗日戰歌,而那雙依然明亮的眼睛,始終映照著共產黨員最純粹的信仰。“永遠跟黨走”,她用一生守護著她的信仰和誓言。
編輯:韓冰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