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天堂在线官网中文下载/18xxxhd/中文av在线天堂/狠狠瑟 - 亚洲精品com

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 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貢獻秦皇島力量丨微光可成炬 情暖一座城


志愿者幫助肢殘人士登上長城。 本報記者方竟凱攝

秦皇島日報 記者 王瀟瀟

盛夏,熾熱的陽光與志愿者的熱情交相輝映。日前,昌黎縣軍嫂協會攜手秦皇島市第二醫院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志愿紅袖標”成為醫院里動人的風景線。

活動中,昌黎縣軍嫂協會副會長康娜早早便來到醫院,同行的還有退役軍人子女趙夢娜。作為一名大學生,放暑假的趙夢娜第一時間報名加入志愿服務隊。“看到媽媽和阿姨們經常參與志愿活動,我也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姑娘眉眼彎彎,一邊為患者指引路線,一邊笑著說道。

從協助患者掛號、打印報告,到耐心解答就醫疑問,兩名志愿者的身影穿梭在門診大廳、候診區和藥房之間。幫家屬聯系醫療科室、給帶孩子的患者遞上紙巾……點滴善舉折射人間大愛,讓前來就醫的患者和家屬如沐春風。

在秦皇島這座山海相擁的城市,志愿服務的暖流處處涌動,愛的種子播撒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讓這座城市充滿了溫暖與力量。

志愿微光 點亮鄰里日常

在海港區河東街道安居里社區,居民們親切地稱這里為“暖心家園”。

端午節前,李奶奶獨自坐在空蕩蕩的房間里,望著窗外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車輛發呆。李奶奶今年80歲了,兒子早年因為車禍不幸離世,老伴兒去年也離開了。正當她感傷時,一陣敲門聲響起。

“老姐姐,快過節了,特意給你送點餃子來,咱們一起過端午。”剛一打開門,樓下的鄰居王靜手里端著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不一會兒,社區黨支部書記劉蕾也來了,手里拎著剛包好的粽子。三個人圍坐在桌前,邊吃邊聊,歡聲笑語充滿了原本冷清的房間。李奶奶邊吃餃子邊說:“感謝大家一直記掛著我,每到節日都能感受到社區的關愛,咱社區真是大家的‘暖心家園’。”據了解,每逢節日期間,安居里社區都會將節日的祝福送到像李奶奶這樣的老人家中,讓傳統節日充滿溫情。

溫暖兼顧老幼,一個都不能少。“我是一名業務員,經常不能按時下班,多虧你們幫我照看孩子。”7月3日,海港區河東街道工人南里第二社區居民孟先生急匆匆走進“小候鳥”驛站教室,接走雙胞胎兒子,并對社區工作人員連聲道謝。

小區里,像孟先生一樣,由于工作繁忙而無暇顧及子女的比較多。孩子放學后、假期中無人看管的問題成為家長們頭疼的一件大事。社區關注到這種情況,千方百計解決這個問題。

從2015年起,社區發動轄區共建單位職工和社區工作者、黨員志愿者、熱心居民,建立“小候鳥”驛站,為轄區居民子女提供學習輔導和生活照顧等志愿服務。驛站成立至今,受益青少年累計達5000余人次。這些鄰里善舉如微光,溫暖了日常,彰顯著社區的溫情與力量。

暖心之舉 筑起溫馨港灣

5月17日,來自全國各地的174位肢殘人士聚首萬里長城入海處老龍頭,他們在500名志愿者的幫助下登上長城。

“因為自閉和自卑,我很少出門,如今看到了長城,這海浪拍打城墻的聲兒,跟我夢里一模一樣。圓夢了,確實是圓夢了。”來自深圳的張育博說。

活動發起人羅東升是秦皇島市肢殘協會主席,從2015年至今,在他的組織下,共有來自國內外的1972名肢體殘疾人在山海關圓了“好漢夢”。

“最動人的風景不在峰頂,而在攜手攀登的每一步。”羅東升說,“現在有更多的殘友能走出家門,去實現夢想,看到他們的改變,我決心把這個活動一直做下去。”

在旅游旺季,金夢海灣“紅色驛站”的志愿者實行“超長待機”的志愿服務模式,堅持每天7時至23時輪流上崗制度,為市民游客提供創口清理、道路指引、景點推介、文明勸導等暖心服務。

“7月以來,每天這樣的求助有很多。我們配備的醫藥箱里有速效救心丸、藿香正氣水、布洛芬、體溫計、云南白藥噴霧、創可貼、碘伏、繃帶等,能夠滿足求助游客的多種需要。”在位于新澳海底世界附近的金夢海灣“紅色驛站”,志愿者陳麗萍告訴記者。

“紅色驛站”以黨建為引領,以游客需求為導向,推出精準服務,并不斷做實服務內涵、完善服務功能。

“我市積極開展景區便民、景區應急、行業文明、平安建設、對外傳播、清涼慰問六大服務,營造人人愿為、人人能為、時時可為的旅游志愿服務發展環境,向國內外游客全面展示秦皇島‘全國文明城市’的良好形象。”市委社會工作部負責人介紹說。

時下正值旅游高峰期,無數“紅馬甲”志愿者用他們的微笑、耐心和專業,為秦皇島旅游市場的井然有序和游客體驗的舒適便捷貢獻著力量。

聚沙成塔 匯聚港城之光

“幸好碰上老伙伴來我家,幫我提菜,和我聊天,讓我感到不再孤單,真的太感謝他們了。”7月10日,海港區建興里社區受助老人李霞激動地說。

73歲的李霞常年一個人生活,自從社區開展“老幫老”志愿服務活動后,她便與社區60歲的王秀蘭結成了伴。王秀蘭沒事的時候,就到李霞家,與她拉家常,并幫李霞干家務。

社區通過招募65歲以下的老年志愿者,常年結對服務轄區70歲以上的居家孤寡、空巢老人,不僅讓轄區的老年群體互幫互助,還讓大家切身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與關懷。

互助暖人心,“警察爸爸”王寶軍組織成立了“傳承張思德精神志愿服務隊”,帶領60多名志愿者開展扶殘助困、生態環保等公益活動。他們為自閉癥兒童建立“天使烘焙”就業機構,發起“暖冬行動”幫助殘障家庭過冬,該項目被評為“秦皇島市學雷鋒志愿服務創新項目”。

“戴河一號,隨叫隨到;公益尋人,不求回報。”這支由市交警支隊五大隊輔警張海濤帶領的公益尋人團隊,用八年堅守詮釋了人間大愛。自成立以來,他們累計開展搜救3000余次,成功幫助3086名走失者與家人團聚,70余面錦旗見證著他們的專業與溫情。團隊特別注重專業化建設,配備了搜救犬、AED設備、熱成像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先進設備。

“每一聲感謝都是我們繼續前行的動力,只要有人需要幫助,戴河一號就永遠在路上。”張海濤說。去年8月,正是憑借無人機熱成像技術,張海濤尋人團隊在泥沼中成功定位了一位走失老人。這支近300人的志愿者隊伍,正用科技與愛心編織著最溫暖的“安全網”。

目前,秦皇島實名注冊志愿者達60余萬名,占常住人口的19.4%,成立4240支志愿服務團隊,志愿服務項目達5.8萬個,志愿服務網上認證總時長累計2538萬小時。全市公共場所、重點街區設立學雷鋒志愿服務站點達3000余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有2554個。從社區小巷到廣袤鄉村,從繁忙景區到特殊群體身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脈,讓這座城市處處涌動著愛的暖流。


編輯:王劍猛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