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爭有我——365百姓故事匯丨魏明霞:用智慧與汗水架起帕德瑪大橋
秦皇島日報 記者 王靜
飛架于孟加拉國帕德瑪河之上的帕德瑪大橋,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孟合作的標志性工程,如今已成為連接該國南北的關鍵交通樞紐。這座改寫孟加拉國交通格局的“夢想之橋”,離不開中鐵山橋女工程師魏明霞8年的堅守與付出。她帶領團隊攻克多項世界級難題,用智慧與汗水架起中孟兩國的友誼之橋,也為當地民眾鋪就了一條充滿希望的發展之路。
魏明霞在帕德瑪大橋施工現場進行指揮調度。 (資料圖片)
帕德瑪大橋主橋長6.15公里,上層為雙向四車道公路,下層為單線鐵路,是孟加拉國連通南北的交通命脈。中鐵山橋承擔全部12.58萬噸橋梁鋼結構制造任務,采用“一橋三地”創新模式——國內預制鋼梁部件,海運至孟加拉國工地后完成整體拼裝與面漆噴涂。看似簡潔的流程背后,藏著諸多世界級難題:帕德瑪河流速達每秒5米(為長江流速的2倍),粉砂質河床如同“豆腐”,在其上建橋史無前例;項目駐地初期無水無電、蚊蟲肆虐。
2015年,42歲的魏明霞主動請纓奔赴工地。面對“在豆腐上插鋼筋”的難題,她撂下狠話:“沒先例,咱就創造先例。”濕熱環境讓她渾身長滿濕疹,她就用硫磺皂硬扛;40℃高溫下,她跟著工人攀爬十幾米高的桿件;深夜孤燈相伴,她翻閱資料、模擬實驗,失敗了就推倒重來。焦慮時,她會走到帕德瑪河邊靜靜佇立——對橋梁的熱愛,讓她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2018年,橋梁拼裝進入生產高潮。作為項目總工程師,魏明霞始終堅守施工現場,憑借豐富經驗帶領團隊直面大量技術問題。她牽頭開展生產關鍵工序的技術攻關,逐一攻克超厚鋼板焊接、超大桁片立體總拼、3000噸整跨移梁等世界級橋梁制造難題。過程中,她提出的技術改進、合理化建議及各類“金點子”多達30余項,最終形成8項專利成果,確保橋梁拼裝完全符合設計規范要求,贏得外方監理高度贊譽,為橋梁建設的全面展開奠定堅實基礎。
從2017年首段鋼桁梁交付,到2020年立體拼裝完成、大橋合龍,魏明霞成為現場工作時間最長的女員工。其間,她也錯過了女兒高考。令人高興的是,女兒以優異成績考入重點大學,還選擇了土木工程專業——橋梁夢想在兩代人之間悄然傳承。
2022年6月25日,帕德瑪大橋通車。這座橋讓該國西南部21個地區與首都達卡“無縫對接”,3小時的渡河路縮短至8分鐘,徹底終結當地民眾千百年“擺渡過河”的歷史。
對魏明霞而言,看到這座凝聚著中國智慧與中孟合作力量的大橋通車,8年堅守有了最實在的答案。橋上車流不息的景象,既是對她和團隊付出的最好回饋,也印證著“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與共建國家共同發展的堅實步伐。
編輯:楊宏璐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