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線的改革故事丨課堂上“問診” 一對一開方——山海關“兩校”并行打造服務型法律援助新模式
秦皇島日報 記者 史娜 通訊員 關鑫
“前些年,我到處打工,工資一直沒結清,跑了多少趟,嘴皮子都磨破了也沒結果。沒想到職工業校課堂上就能辦理援助申請,律師手把手教我收集證據,免費幫我討要工資,這讓我切身感受到法律援助的溫暖。”企業職工李大姐在職工法律援助業校激動地說。當援助律師現場幫她整理完討薪的證據材料時,這個奔波半年的維權難題終于駛入法律軌道。
從去年年末開始,山海關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區總工會聯合區人社局、檢察院、婦聯等單位,創新開展企業職工法律援助“業校”與農民工、婦女“夜校”雙軌并行、錯峰服務,聯合將法律援助的咨詢、申請、初審、轉辦等全流程服務直接“搬”進課堂,打造服務型法律援助新模式。
職工業校中,援助律師不僅講解《勞動合同法》《工傷保險條例》核心條款,更設置“即時問診”環節。職工帶著勞動合同、工資條、工傷認定書等材料現場咨詢,律師“一對一”分析、評估訴求可行性。對于符合條件、材料齊全的案件,當場受理、現場初審。工會干部則同步對接勞動監察大隊,建立“課堂受理-工會轉辦-監察介入”的快速響應鏈。
針對農民工和婦女群體的時間受限,5期專項夜校升級為“維權服務站”。值班律師不僅進行專題普法,還開設“即來即辦”服務窗口。針對特殊群體需求,如遭受家暴的婦女,法援中心聯合婦聯開通“保護令申請直通車”,律師現場協助撰寫申請書、整理報警記錄等證據;對于殘疾學員,則提供無障礙溝通指導和訴訟便利化指引,將“課堂即服務”落到實處。
在婦女夜校的“保護婦女權益專場”上,市民張女士講述了自身權益受損的經歷。援助律師了解詳細情況后,當夜便協助她整理證據、報警記錄和證人信息,完成了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申請材料,并通過婦聯的“綠色通道”火速提交法院。張女士含淚感謝道:“這堂課給了我勇氣,教會我怎樣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謝謝你們沒有讓我再等下去。”
法律援助中心還通過精細統籌律師排班,確保每堂課有專業對口的“講解員”和熟悉流程的“受理員”對案件精準分流,根據案情與關聯部門無縫銜接、即時共享、接力辦理。每案還指定“跟蹤員”,定期回訪進展,形成“課堂受理-部門聯動-全程跟蹤-結果反饋”辦理閉環。
不僅如此,聯動機制還從“課堂”延伸到“后端”。檢察院工作人員在課堂上開展法律知識、檢察職能的普法宣傳工作,并對可能涉及支持起訴、審判監督、執行監督的案件線索予以介入;區人社局確保課堂受理的勞動仲裁申請“優先立案、快速排期”;區婦聯建立了家暴案件“課堂受理-心理疏導-庇護轉介-法律援助”的一站式轉辦機制,為弱勢群體構筑堅實后盾。
目前,“兩校”已成功舉辦15期,解答法律咨詢143人次,工傷認定、欠薪追討等12件現場受理的訴求已進入實質性解決程序,部分案件已辦結。
“我們要將法律條文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解決方案,給當事人提供‘學了能用’的法律援助服務。”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劉芳說,我們希望每堂法治課都是一次法律援助服務的新起點,讓每一次傾聽與行動,都為公平正義寫下溫暖注腳。
編輯:楊宏璐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