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 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北篇章貢獻秦皇島力量丨打贏“三大保衛戰” 繪就生態新畫卷
秦皇島海濱國家森林公園。記者李鐸攝
秦皇島日報 記者 戴夢
“呼吸著清新空氣,迎著朝陽在海邊奔跑,真暢快!”7月15日清晨,沿著金夢海灣-鴿子窩公園木棧道,市民李娜又開始了每天的晨跑。
在秦皇島,像李娜一樣的戶外運動愛好者越來越多,大家紛紛走出家門,盡情享受城市生態帶來的美好。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直以來,秦皇島持續打贏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加大生態治理與保護力度,用生態治理的優異答卷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
一城清新空氣
——蔚藍成為天空“底色”
在望不盡的綠意中,秦皇島的夏天如期而至。
7月14日清晨,金夢海灣的上空,白云朵朵,天空湛藍,來自北京的游客劉愛霞正用手中的相機不停地記錄著這油畫般的美景。“我剛剛發了朋友圈,網友們紛紛點贊,大家都問我這是哪兒,有這么好的藍天白云。”
這,是我市打贏藍天保衛戰的直接體現。
近年來,我市以PM2.5和O3協同控制為主線,以NOx和VOCs大幅削減為主攻方向,統籌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污染防治,下大氣力解決工業治理深層次矛盾,形成了一套科學精準、高效協同的大氣污染治理體系。
在此基礎上,2024年,我市出臺《秦皇島市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改善保障實施辦法(試行)》,修訂了《秦皇島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進一步健全了空氣質量“防火墻”長效機制。
“正是有了長效機制和應急預案,去年我市預報的12個污染天氣,通過科學應對成功實現了‘保良’。”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朱穎介紹。
為提高空氣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市生態環境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引進激光雷達溯源技術,通過掃描監測城區內的空氣污染源,為有效開展污染預警、防治和排查等工作提供全面的數據支撐。“這一技術的采用,能夠及時、精準、高效應對,確保了污染源第一時間得到整治。”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局局長于海闊說。
一個個高效機制的出臺,一次次精準治理,不僅換來了天空蔚藍的底色,也換來了天空指標的全面提升。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我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3.92,同比下降1.88%;今年截至6月15日,優良天數141天,同比增加11天,環境空氣質量為5年來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如今,我市真正實現了“應對效果最好,社會打擾最少”的目標,讓“小島藍”成為秦皇島的“標配”。
一汪清水如鏡
——湛藍成為水域“原色”
一片晴空吸引著人們,一汪碧水吸引著鳥兒。
走進7月的七里海,海水清澈如鏡,宛如一幅靈動的畫卷。海面上,白鷺翩翩起舞,輕盈靈動。
“這幾年,七里海的鳥數量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多。”七旬護鳥人費明健用鏡頭見證了潟湖的生態蝶變。
2016年起,我市實施七里海潟湖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退養還濕、清淤疏浚等多管齊下,七里海從2.86平方公里增長至約15平方公里。
2024年10月,《七里海潟湖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入選中華環保聯合會推選的“美麗中國建設實踐案例”。今年5月,七里海潟湖濕地、北戴河大潮坪濕地上榜河北省第二批“鳥類天堂”名單。
七里海潟湖濕地生態保護是我市打贏碧水保衛戰案例之一。
近年來,我市堅持“治海先治河、治河先治污”的治理思路,推行河(湖)長制,持續推進入海河流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統籌考慮自然地理單元的完整性和生態系統的關聯性,對北戴河侵蝕沙灘和濱海濕地進行綜合整治,讓自然之美有了具體的模樣。
如今,北戴河鴿子窩濕地生態修復成效明顯,堿蓬生長茂盛,吸引著國內外眾多鳥類科研工作者和鳥類愛好者前來開展學術研究。
鳥兒是生態環境的“風向標”。據統計,在秦皇島可觀察到的鳥達500多種,占全國已發現鳥類種群的34%。依據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名錄,確認秦皇島境內列入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名錄的鳥類有12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1種。
2024年1月至12月,全市15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達標率100%;3個地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13條主要入海河流水質達標率100%;近岸海域海水水質達標率100%。
湛藍“原色”并非朝夕之功。依托水環境監管APP,全天24小時輪班值守;針對直排海污染源開展間隔4小時連續采樣;1.5萬個“污染源監管數據庫”可視化監管全市入海河流及支流溝渠……
“四個一百”成績單背后是日復一日的排查、監測、溯源,和“守好最后一公里”的決心。
一山草木蔥蘢
——碧綠成為大地“本色”
6月的秦皇島海濱國家森林公園,林海蒼翠連綿,綠草如茵鋪展,好一抹動人的“港城綠”。
“把鏡頭拉高到海鳥振翅的高度,全長14.1華里的林海與湛藍的大海蜿蜒相依,宛若一條鑲嵌在城市與大海間的翡翠項鏈。”6月25日,正在用無人機拍攝的攝影愛好者王天成十分興奮,贊不絕口。
“這里就是一個天然的大氧吧,空氣負氧離子濃度每立方厘米達7000至9000個。”7月14日,年過六旬的張愛華,一口氣登上海濱國家森林公園十余米高的空中棧道。她說:“這里太‘氧’人了,滿眼皆綠,令人心曠神怡,我經常帶孩子來玩,特別開心。”
多年來,秦皇島積極開展各項生態修復和國土綠化工作,持續實施營林綠化,不斷鞏固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全力建設綠美家園。
步入海濱林場,片片綠葉匯成萬頃綠洲,時而聽到鳥類啼鳴,時而看到野生動物奔跑。據林場工作人員介紹,林場東臨渤海,西倚京山鐵路,經營面積1.58萬余畝,森林覆蓋率73.34%,森林蓄積量11.04萬立方米,2016年被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授予“中國森林體驗基地”稱號。
2021年起,我市全面推行林長制,科學開展國土綠化,扎實推進“三北”工程,緊緊抓住春季造林和秋季造林“黃金期”,掀起了補綠、增綠、復綠熱潮。
目前,我市森林覆蓋率穩居全省第二,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46.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77平方米,全市城市區有公園游園(含口袋公園)近280座,城市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72.86%。“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市風貌愈發彰顯。
“養綠”更要“護綠”。5478個基層聯動巡護網格讓綠色生根發芽。市林長工作站站長儲照源告訴記者,我們確保了每一個管護網格內有對應的市、縣、鄉、村四級林長,都有對應的護林員和執法人員負責,實現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
今年6月,《秦皇島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獲批印發實施,構建起“一屏一區一帶多廊”的生態修復總體格局,標志著我市在生態文明建設征程上又邁出關鍵一步。
如今,走在港城大地,抬頭望天,是干凈純粹的“藍”;放眼看山,是翠色流淌的“綠”;低頭看水,是碧波蕩漾的“清”。
藍天、碧水、凈土不僅是港城人民共同寫就的環境治理“高分卷”,更將“綠水青山”的美好愿景,轉化為百姓觸手可及的幸福日常。
編輯:楊宏璐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