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企業的事當自己的事辦 | 創流程典范 引綠電入秦——海上光伏項目“破冰者”叢文義的創新之路
□文/秦皇島日報記者 黃束 圖/秦皇島日報記者 陳立桐
碧波如緞,焊花似星。今年5月18日,當華電秦皇島新能源公司的焊工完成最后一處焊接點,重達千噸的鋼鐵巨陣在渤海灣的晴空下,被緩緩沉放到位,精準安裝于預定海域。
指揮船甲板上,凝望鋼鐵矩陣沒入深藍,市發展改革委能源科項目牽頭人叢文義的眼眶泛起熱意——眼前鋪展的不僅是河北省首個180萬千瓦海上光伏示范項目,更是從文化戰線轉戰新能源領域兩年來,用49項創新流程鑿出的綠色通途。
浪花飛濺處,咸澀海風裹挾著700多個日夜的記憶呼嘯而來:深夜辦公室堆積如山的案卷,暴雨中奔赴省城的車輪,病兒床頭的匆匆背影……此刻,所有的艱辛與付出,都在鋼鐵與碧海相擁的轟鳴聲中,化作澎湃的潮音。
創新:49項清單指明方向
2023年4月,當叢文義從文化崗位調至市發展改革委能源科,辦公桌上那本《海上光伏技術規范》如同天書般令他茫然。領導指著渤海灣地圖說:“全省海上光伏零的突破,就靠這片海了。”這句話像烙印般刻進他心里。
攻堅戰就此打響。書柜迅速被三十余份近十萬字的文件攻占——山東的產業規劃、江蘇的環評模板、福建的用海案例等壘成矮墻。
深夜的辦公室,常有一盞孤燈與渤海灣的濤聲相伴。窗玻璃映出叢文義伏案的身影。他時而對著《鳥類影響專題報告》逐行標注眉頭緊鎖,時而抓過不同省份的案例反復比對。
在領導和同事的支持下,叢文義夜以繼日地鉆研。幾個月后,他主導編制的49項《海上光伏開工手續清單》正式出爐。從用海預審到環評備案,所有流程如精密齒輪環環相扣,這份填補河北省空白的手冊,讓企業告別了“跑斷腿”的困境。
“以前要跑十幾個部門,現在按圖索驥就行。”中國電力建設集團項目經理張天浩翻閱清單時感慨萬千。
更令人驚嘆的是配套的《開工倒排工期表》。這張將726天總工期分解到日的“作戰圖”,清晰標注著從海域使用到海上施工的每一步所需材料,如同為未知海域點亮了航標燈。
從面對專業文獻如讀天書,到成為海上光伏項目流程“破冰者”,叢文義僅用百余日完成驚人蛻變。但在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最新版的《可再生能源法釋義》仍夾滿便簽。“新能源政策更新快如海浪。”他指著墻上貼滿批注的中央能源工作會議精神說,“必須掌握每項政策的精髓,才能做企業破浪前行的壓艙石。”
躬耕:與時間賽跑破解難題
連續72小時,燈光未熄,圖紙鋪陳,泡面氤氳的熱氣與激烈的方案討論聲交織——指揮艙在顛簸中化作臨時戰場,叢文義的指尖劃過一行行關鍵數據。
這是今年5月,他為破解海上光伏示范項目海底電纜路由難題的一個縮影。
“路由評審卡住了。”深夜的緊急來電如同驚雷。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專家對穿越方案提出質疑,項目命懸一線。曙光未露,叢文義的身影已出現在顛簸的監測船上。
浪涌如錘,他與團隊在搖晃中堅守,餓了扒口泡面,困了伏案小憩。當最終打磨的方案贏得專家的掌聲時,項目終于搶在吊裝節點前5天掃清了“絆腳石”。
這驚心動魄的72小時,不過是叢文義“追光”征途中的尋常一役。自2023年6月肩負這一無先例可循的重任起,他便開啟了“連軸轉”模式。
“全周期管理、全鏈條服務、全要素保障、全方位推動。”這是他面對未知荊棘提出的破題之鑰。每日雷打不動的市縣調度會,是他掌握項目脈搏的聽診器;節假日辦公室徹夜不熄的燈光,是他與圖紙文件為伴的見證;凌晨時分依舊熱烈的項目研討,將他不倦的身影長長投射……
海上光伏審批環環相扣,又無舊章可循。叢文義化身關鍵“齒輪”,梳理流程、督辦報告、穿針引線。當手續辦理陷入經驗盲區,他一次次奔赴省直部門蹲守對接。
去年8月3日,為拿到線性穿越不可避讓報告的“金鑰匙”,他冒傾盆大雨驅車奔赴石家莊。車輪劈開如注的雨幕,前路混沌,唯有目標清晰。抵達石家莊后,他滴米未沾,以專業與熱忱叩開專家與省廳領導的大門,最終贏得一致支持。
微光:流程破冰開拓新局
渤海海域的波濤之下,叢文義繪制的流程圖正催生裂變效應。
青龍抽水蓄能電站利用他創建的“預評聯審”機制,核準周期壓縮40%。山海關5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憑借《鳥類影響報告》模板,將鳥類影響專題工作周期縮短了半年。最新統計顯示,全市新能源項目審批平均耗時從26個月降至14個月。
“他給企業裝上了‘導航儀’。”張天浩展示手機里的“叢式工具箱”——包含79種申報文書范本、142項補貼政策解讀的電子庫。點開其中的《海域使用論證要點》,連珊瑚蟲調查取樣方法都有示意圖解。
企業無論遇到大事小事,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叢文義。小事發微信、打電話,他總是秒回秒接,從不拖沓;大事找上門,他更是熱心接待,全力以赴協調跑辦,毫不懈怠。
“那天叢文義陪我在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一直熬到午夜12點……”新天海上風電(秦皇島)有限公司項目開發專員陳程回憶起去年6月7日那個不眠夜。那個深夜,他們最終完成了山海關海上風電一期500兆瓦項目關鍵招標文件的上傳。
此前,叢文義早已提前數日與新天海上風電(秦皇島)有限公司的團隊并肩梳理流程,將計劃細化至每個環節。
這般“靠前服務”的剪影,不過是叢文義日常工作拼圖中微小的一角。
為了項目關鍵節點,他帶領河北建投團隊徹夜“釘”在單位,困極時僅伏案小憩。而在項目攻堅期的冬夜,妻子打電話告訴他孩子高燒入院,他星夜趕至病床前,孩子滾燙的小手灼痛了他的心。當病中稚子夢中囈語“爸爸別走”,他只能緊握小手輕聲安撫。
黎明前,他又悄然返回崗位,只在床頭留下無聲的諾言:“等爸爸把風電場建好,帶你看大風車。”
潮涌:新能源地圖悄然繪就
暮色浸染北戴河新區的海平面,華電集團的施工船犁開金色波浪,將光伏板源運向作業區。
“所有流程創新,終要化作百姓的萬家燈火。”凝望海上漸次鋪展的光伏矩陣,叢文義想起兒子稚嫩的聲音,“爸爸的大風車讓天更藍了。”
此刻,49項誕生于不眠之夜的創新流程清單正在渤海灣復制推廣,180萬千瓦藍海工程即將奏響滿負荷運轉的轟鳴。
當清潔電流匯入城市血脈,照亮千家萬戶的瞬間,那些磨破的鞋底、失約的陪伴,都在璀璨燈火中獲得了終極解答。
在叢文義與他的團隊奮力托舉下,綠色捷報正重塑渤海灣的能源版圖:180萬千瓦海上光伏示范項目建設正酣;山海關5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完成核準;青龍冰溝10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基本具備核準條件;100萬千瓦深遠海風電項目獲準建設。
這些新能源矩陣投產后,年供電量可達90億千瓦時,年創稅收約4億元。數字背后是觸手可及的民生溫度:180萬千瓦海上光伏年發電25億度,足以照亮百萬人口城市。
“漂浮式光伏在這,波浪能布局在那,三年內,清潔能源占比突破30%。”新的能源地圖,正在這片蔚藍海域悄然繪就。
編輯:王劍猛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