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文丨拔絲葡萄也飄香
那年盛夏,我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
在昌黎老家,蟬鳴聲里飄來葡萄架下的甜香。母親摸著我的發頂說:“走,帶你去鴻賓樓吃拔絲葡萄,就當是給你餞行。” 夕陽把青石板路染成蜜糖色,我們踩著光影走進那家掛著金字匾額的老店,木質門框上還留著幾代人摩挲的溫度。
鴻賓樓的后廚永遠飄著焦糖的焦香與葡萄的清甜。掌勺的師傅總說,做拔絲葡萄講究 “三看三不”:看油溫不焦皮,看糖色不返砂,看拉絲不斷線。那天我隔著半開的廚房門,看見他將玫瑰香葡萄一顆顆剝去紫袍,圓潤的果肉在瓷盤里泛著蜜光,仿佛把整個昌黎的秋天都攏在了掌心。
“妮兒,快坐!” 鄰桌的張嬸兒熱情招呼,她鬢角沾著面粉,圍裙上還沾著葡萄汁的紫痕。原來她剛從自家葡萄園摘完葡萄,特意來鴻賓樓打包一份拔絲葡萄給住院的老伴兒。“老頭子就好這口,說吃著這拉絲的葡萄,就想起年輕時追我,在葡萄架下繞著藤子跑的光景。” 她眼角的皺紋里盛滿笑意,讓我想起母親說起父親年輕時,也是這般溫柔的模樣。
說話間,服務生端著白瓷盤出來了。琥珀色的糖漿裹著金黃的葡萄,縷縷金絲從盤底垂落,在暖黃的燈光下閃著蜜糖般的光澤。母親夾起一顆葡萄,細長的糖絲瞬間拉出半米長,她輕輕一繞,糖絲便在葡萄上纏成晶瑩的糖衣。我咬下第一口,酥脆的糖殼在齒間碎裂,溫熱的葡萄果肉裹著玫瑰香氣在舌尖爆開,甜而不膩的滋味像極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葡萄樹結出的果實。
后來離家求學的日子里,每當思念家鄉,我的味蕾總會不自覺地回放那道拔絲葡萄的味道。在異鄉的餐館里也嘗過拔絲蘋果、拔絲紅薯,卻總覺得少了點什么。直到去年春節返鄉,我帶著外地的朋友再次走進鴻賓樓,卻發現門口掛著 “店面升級” 的告示。打聽后才知道,店鋪正在整修,有些菜品也要改良傳統工藝。
在焦慮與期待的交織中,新鴻賓樓終于開張。推門而入,裝修風格煥然一新,但那熟悉的焦糖甜香依舊縈繞鼻尖。年輕的廚房師傅,正專注地熬制糖漿。“現在用的是古法與現代溫控技術結合”,他擦了擦額頭的汗,“但選料和火候,還是按著之前傳下來的規矩,一點沒變。”
說話間,新推出的拔絲葡萄上桌了。葡萄裹著的糖殼更薄更透亮,拉起的糖絲如水晶簾般璀璨。朋友驚嘆著用手機錄像,我卻迫不及待咬下一顆 —— 熟悉的酥脆與清甜在口腔中綻放,只是這次的糖漿里似乎多了一絲若有若無的檸檬清香,讓原本濃郁的甜膩變得更加清爽。廚房師傅笑著解釋:“加了點檸檬汁,既能中和甜度,還能讓糖絲更透亮。”
鄰桌的老食客嘗過后頻頻點頭:變了,又好像沒變。 我望著盤中纏繞的金絲,忽然明白,有些味道會隨著時代悄然蛻變,但藏在其中的鄉愁與匠心,卻永遠不會改變。正如昌黎的葡萄年復一年掛滿藤蔓,鴻賓樓的拔絲葡萄也將帶著這座小城的記憶,在傳承與創新中,繼續纏繞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覺與情懷。
離店時,暮色中的昌黎街頭飄來葡萄美酒的醇香。手中打包的拔絲葡萄還溫著,那些纏綿的糖絲,就像剪不斷的鄉情,將游子與故鄉緊緊相連。
作者:王一先
編輯:王俏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