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線的改革故事 |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秦皇島市發揮重點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推動科技創新能力持續躍升
秦皇島日報 記者 李楠
在鋁車輪六號工廠內,熔煉、熱處理、機加工、涂裝等工序環環相扣;全自動生產線上,機器人精準地轉運著閃亮的鋁車輪;流水線旁,鋁車輪接受X光無損探傷智能識別系統的“體檢”……7月24日,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內一派繁忙景象。這里擁有全球鋁車輪行業首家“燈塔工廠”,代表著當今全球制造業在智能制造和數字化領域的頂尖水平。
作為秦皇島高端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中信戴卡也是全球最大的鋁車輪及鋁制底盤零部件供應商。然而,在如此龐大的生產規模下,生產現場卻鮮見工人的身影。工人們都去哪兒了?
“在中信戴卡,研發部門才是人員最密集的地方。”公司技術管理中心主任李世德說。目前,公司已在全球布局10個研發中心,擁有1700余名研發人員,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全球協同研發。
公司構建了工程技術研究總院、工業工程研究院、數智化制造研究院等核心研究機構,并依托多個國家級及省市級創新平臺,與燕山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形成了緊密的創新生態圈。憑借累計獲得的8000余項授權專利,公司建立了材料研究、產品結構優化與生產工藝“三位一體”的輕量化研發體系,確保了從造型概念到批量生產的無縫銜接。
2024年,公司自主研發的“一體化壓鑄”全流程解決方案正式發布。該技術可將98個汽車零部件合而為一,一次性壓鑄成型。應用后,產品可減重33.4%,扭轉剛度提升15%。目前,已有10余款應用該技術的新產品正在同步開發中。“輕量化、集成化、綠色化是汽車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通過持續的科技研發,保持行業領先地位,助力產業升級。”李世德說。
如果說科技創新是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技術改革則是點燃這個引擎的“點火器”。打造并開放創新應用場景,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試驗場,正成為我市改革舉措中的亮點。
今年5月,搭載天問二號探測器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首次小行星采樣返回及彗星伴飛任務。在這場跨越十年、飛越數億公里的深空探測征程中,秦皇島星箭特種玻璃有限公司研發的四類特種玻璃產品隨探測器升空。其中一項全新產品首次應用于航天領域,為探測器抵御宇宙射線、±200℃極端溫差等深空挑戰鑄就了堅固的“透明鎧甲”。
星箭公司總經理盧奕霖介紹,公司成立于2000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航天器對特種玻璃“護身鎧甲”的要求日益嚴苛。星箭公司不斷改進工藝,將玻璃蓋片厚度從最初的0.1毫米降至0.03毫米,繼而突破0.01毫米大關。到2023年初,更是成功研發出厚度僅0.009毫米、薄如蟬翼卻堅如鎧甲的耐高溫超薄光學玻璃。“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堅實的自主創新之路。”盧奕霖表示。憑借持續的自主創新,星箭公司已逐步成長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用抗輻照玻璃蓋片的合格供應商,并躋身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行列。目前,公司共擁有12項發明專利和2項實用新型專利。
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馮智恩介紹,近年來,圍繞全市主導產業、縣域特色產業和重點企業的技術需求,我市實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揭榜掛帥”項目,鼓勵創新主體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提升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
今年以來,我市通過積極爭取支持,華恒生物“高端丙氨酸綠色結晶精制技術與產業化”等8個省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成功立項;濱沅國科“‘雙碳’目標下綠色智慧港口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統”等21個市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實現落地轉化;8個“揭榜掛帥”項目正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全市已有40余項“卡脖子”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鐵山橋等一大批重點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顯著增強,推動了我市科技創新能力的持續躍升。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