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永恒記憶·不朽豐碑 | 第八地區隊:奇兵夜襲盧龍城
秦皇島日報 記者劉建楠
夏已深,青紗帳鋪展于坡前,盧龍縣的田埂地邊,一派綠意盎然。80多年前,這里曾民不聊生,戰火紛飛,中共晉察冀第十三軍分區第八地區隊頑強抵抗日本侵略者,使得這片土地承載了鐵與火的記憶,鐫刻著當年的戰火與硝煙。
1943年,按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的指示,中共冀東地委改建為中共冀熱邊特委,晉察冀第十三專署改建為冀熱邊行署,同時對全區范圍的原有地區隊進行調整,在遷盧撫昌新組建第八地區隊,隊長周家美(曾化名田川)。
第八地區隊下設5個連,一、二連由十二團抽來的連、排骨干組建,將冀東第一抗日義勇隊、遷盧撫昌基干隊、遷盧撫昌游擊大隊分別改編為三、四、五連。劉鶴、高恒、劉海洲分別任三、四、五連連長。
受晉察冀第十三軍分區、聯合縣委雙重領導,第八地區隊主要活動于遷盧撫昌地區。
第八地區隊成立后,夜襲盧龍城,伏擊龍鳳河,智取大橫河炮樓,攻克燕河營,奇襲夾河灘,血戰白家窩,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1943年7月,田川與教導員劉光濤商定,指揮三連夜襲盧龍城,打好八區隊第一仗。
盛夏的一個傍晚,偵察排長胡賀山和偵察員吳正功、彭貴福、于鳳鳴、周士昌等6人,從城東的茆家溝出發,沿著被青紗帳掩映的崎嶇山路,直奔縣城。
胡賀山和吳正功向墩臺附近的爬城地點摸去。很快,二人爬上城墻,順城墻大搖大擺向南走去。走不多遠,只見前面敵人崗哨拉開槍栓,喊道:“口令!”胡賀山沉著鎮靜,回道:“你窮詐唬啥?”果然這個方法很靈。 聽口氣,崗哨以為是長官查哨,便放松了戒備。
眨眼工夫,吳正功用槍對準了崗哨的胸膛。隨后脫下偽軍的服裝給自己穿上,又把偽軍的嘴堵上,五花大綁交給了后面跟上來的彭貴福等人。
胡賀山、吳正功順利地解決了城墻上的3道崗哨,來到城門樓前,后面的彭貴福、于鳳鳴等4人也相繼跟了上來。他們解決了把守東門的一個班偽軍,收拾了炮樓里的偽軍,干掉了甕圈里的東門派出所所員。一切做完后,彭貴福等人急速去砸開鎖頭,打開東城門。
正好三連二排長宋寶權帶著隊伍趕來。戰士們猶如猛虎下山,沖進城里。宋寶權留一個班扼守東門,胡賀山帶一個班配備兩挺機槍,監視、封鎖日本守備隊。副連長張志魁帶領兩個排擔任主攻,直撲偽自衛隊聯隊部。連長劉鶴帶人已埋伏在城西青龍河沿,以防不測。
各路指戰員迅速逼近各自的戰斗目標。這時,兩個查哨的日軍來到東門。宋寶權見勢不妙,等他們走近了舉起槍把兒,摟頭蓋腦一下子把一個鬼子打下城去。另一個鬼子慌了手腳,倉促開槍。沒等他放第二槍,三連一個戰士已把子彈射入他的胸膛。偽軍聯隊部的敵人聽到槍聲,在院子里亂喊亂竄。趁敵慌亂中,張志魁帶著戰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幾十顆手榴彈一齊向敵人砸去,隨即沖進院里。受傷的敵人嗷嗷嚎叫,舉手投降。
日軍守備隊見偽聯隊部遭到襲擊,發動增援部隊來支援。這些敵人剛到門口,先是遭到機槍、排子槍的封鎖,接著便是雨點般的手榴彈迎面砸來。
城內其他據點的偽軍,聽到槍聲,驚恐萬狀。他們明知聯隊部遭了襲擊,卻無一出兵增援。就這樣,八區隊三連夜襲了盧龍城,把整個城池攪得翻江倒海,嚇得敵人膽戰心驚。清點戰果,打死日軍2名,偽軍20余名,俘虜偽軍100余名,繳獲步槍200余支、輕機槍1挺、短槍10余支。
第八地區隊打出了我軍的士氣和信心,建立了豐功偉績,為冀熱邊抗戰史冊增添了光輝一頁。
記者手記:
民族精神熱血鑄就
歷史的重量,往往由這些細微處的勇氣托起。當偵察員在黑暗中無聲制敵,當突擊隊利刃般刺入洞開的城門……這些瞬間構成的圖譜,深刻詮釋何為“神勇”。
重述這場戰斗,不僅是還原一段功績,頌英烈之功勛,更是提醒我們,民族精神的血脈,正是由無數個抗戰英雄用一腔熱血鑄就。在和平歲月的今天,重溫這些歷史事件,仿佛又觸摸到那份沉著而堅韌的力量。
編輯:楊宏璐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