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珍記餃子的“鮮”味密碼
視頻制作:記者 程學水
“秦皇島+”新聞客戶端消息(記者:姜濤 程學水 張婉)在北戴河新區漁田七里海度假區的巷弄里,一家名為“瑞珍記”的餃子館頗有名氣,可謂有口皆碑。許多尋著餃子香氣而來的顧客,品嘗過這舌尖上的“一口鮮”后,都禁不住送出一句:“美味”。
香噴噴的海鮮大餡。
6月19日中午,天氣有些陰沉,餃子館的顧客較往常少一些兒,但每桌都少不了熱氣騰騰、晶瑩剔透的海鮮大餡。只見籠屜里整齊擺放著8個泛著光澤的餃子,面皮被飽滿的餡料撐得有些許透亮,隱約能瞧見內里粉嫩的蝦仁和翠綠的韭菜。其中氤氳出的獨特香氣,既有韭菜的清香、蝦的鮮香,還有豬肉的醇香。咬上一口,葷與素、海與陸搭配出的鮮美湯汁在口中迸發,令人回味無窮。
美味即將出鍋。
“鮮,香。”來自唐山的顧客李先生這樣說,然后勸同伴趕緊品嘗。顧客味蕾滿足的這一時刻,是瑞珍記餃子館創始人王秀珍最歡喜的。
王秀珍今年76歲,自2008年創建瑞珍記餃子館,至今,餃子館獲贊無數,美譽四方。一些品嘗過這口鮮香的顧客,還邀請她走出秦皇島去外地增開分店。看似尋常的一家餃子館,何以如此“俘獲”顧客的味蕾呢?答案藏在王秀珍的“心”中。
“要想餃子好吃,就一定要用心去做,這個‘心’,首先是良心。”王秀珍說,她祖父輩都是做餐飲行業的,父親做的瑞記驢肉品牌遠近聞名,被稱為“昌黎一絕”,是因為有品質,用心做,保證食材安全且美味。瑞珍記餃子的食材也極致考究,都來自王秀珍的專屬農場。
在離餃子館不遠處有一片近200畝的農場,是王秀珍每天的“打卡”地。“我每天都要到這里走一走,看一看,也說不上是為什么,就是喜歡,到這兒就開心。”王秀珍介紹,農場里有韭菜、油麥菜、黃瓜等各種蔬菜,都采用傳統的農耕方式,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所以,雖然有些蔬菜的“長相”并不喜人,但味道很是迷人。
記者在農場看到,田地里的韭菜長勢不一,葉片翠綠厚實,韭菜葉尖部、根部有些許發黃,卻散發著濃濃的韭菜香氣,細細品味,還帶有一絲泥土的芬芳。正是這樣的韭菜,才能更好地喚醒食材中蘊藏的大海之鮮。
“餃子使用的花生油、面粉,也來自這里,豬肉、海鮮和雞蛋我們也有自己的養殖場。”王秀珍始終覺得給顧客吃自己種、養的食材,更放心,也能讓顧客嘗到食物的本味美。偶爾遇到自產食材不夠用時,會去市場選購,但堅持購買上等貨物。
“看似不起眼的胡椒粉,我們都是在三亞采購的,因為那里是產胡椒的名地,胡椒品質優良。”王秀珍介紹,餃子館專屬農、牧場直供和嚴選結合的誠意,才能讓餃子直接從田間到舌尖的本味征服眾多食客。
王秀珍口中的“用心”,除了良心,還有匠心。她不斷囑咐店員要專注于餃子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從揉面、搟皮到調餡、包制,都要追求技藝的精湛,力求讓每一個餃子都成為精心雕琢的作品。所以,這里的餃子不僅好吃,也好看。餃子中間被捏出的褶子,均勻整齊,宛如綻放的花瓣向四周舒展開,讓人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和對美食的尊重。
精心制作的海鮮大餡。記者 姜濤 攝
認識王秀珍的人都知道,這是一位幸福的老人,已過古稀之年的她應該去旅游度假,享受生活,這也是兒女的期盼。她卻閑不下來,其中的理由,除了讓自己、顧客開心,也是為了讓店里的員工工作都帶勁。“這些店員中,跟我在一起工作時間最長的20多年了,少的也有幾年了。大家在一起有事做,有錢掙,都很開心。看他們高興,我就更開心。”王秀珍的言語中透露著她的喜悅。
正如王秀珍所說:“不管是做生意,還是做人,一定要善良,回報身邊的人。”所以,她在創店之初曾提出:凡是沒錢吃飯的孩子、老人和殘疾人等,要為他們提供免費餐食。多年來,她一直堅守著這項原則,用善良之舉悄悄溫暖著很多人。
午飯時間過后,瑞珍記餃子館內的顧客臉上掛著滿意的笑容逐漸離開,桌上所剩無幾的餃子被打包帶走,僅剩“光盤”。看著這些,王秀珍老人的眼里滿是歡愉,她喜歡這樣的畫面。
如今的餃子館生意并不需要王秀珍親力親為,但她依然堅持每天都要到店。“來這兒看看顧客、店員,心里就高興。”談到餃子館未來的發展,王秀珍坦言,希望能夠找到一位可以傳承的人,但是一定要和她的理念一致。
編輯:王劍猛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