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基層 | 路通農家院 果品出山溝——看青龍上河村如何打通“最后一米”富民路
秦皇島日報 記者 馬朝
“接上門口這一段水泥路,咱出來進去就更方便了,再也不用走坑坑洼洼的石頭道了!”這幾天,青龍滿族自治縣祖山鎮上河村村民田福來看著門前嶄新的水泥路,笑得合不攏嘴。
上河村位于祖山鎮東北部,四周群山環繞,交通十分不便。“一進上河溝,步步大石頭。”這句順口溜道出了村民多年來行路難、交通不便的窘境。
了解到鄉親們的不易,修路就成了市城管局駐上河村工作隊幫扶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以來,在駐村工作隊的帶領下,村里先后建成了18.8公里主干道和1.1公里田間作業路,基本解決了村莊主干道硬化問題,極大地改善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環境。
大路通了,可家家戶戶的門前屋后、小巷胡同卻仍舊是坑坑洼洼的碎石路。“出出進進就這一條,趕上汛期,山上的水沖下來就是條小河溝,出行特別不方便。”田福來提起往年農忙時節的下雨天就發愁。
“最后一米路”還得接著修。2021年,市城管局駐上河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李月接過駐村工作“接力棒”,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為村里修通安全、平坦的入戶路。積極奔走,一方面申報政策支持,成功爭取到50萬元項目資金;另一方面對接華能公司,獲得了30萬元幫扶資金,終于在2024年10月徹底解決了修路的最大難題。
“有活一起干,有忙一起幫!”資金到位后,剛忙完秋收的村民們紛紛表示,愿意出工出力,一起修路。很快,鋤頭鐵鍬的叮當聲打破了山村的寧靜。經過兩個月的奮戰,長約8公里、覆蓋1.2萬平方米的水泥路,終于連通了上河村的每一戶人家。
道路的暢通,為上河村的傳統優勢產業——山楂種植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村里擁有千余畝山楂園,其中百年以上古樹200多棵,2024年又新栽樹苗6500株,年產量達550噸。駐村工作隊以“山楂古樹群基地”為招牌,采取“政府+企業+農戶”模式,推動村里與縣里簽訂溢價收購協議。之后,上河村還被指定為知名飲品“山楂樹下”的產源地之一,村里的“山里紅”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果”。
“往年商販進山壓價收購,每斤山楂比市場價低3到4毛錢,村民收入每年折價近一半。”村老會計謝維江算了一筆賬,“現在有了溢價收購協議,每年每戶平均能增收3000多塊錢!”
一條條平整的水泥路,如同躍動的脈搏,蜿蜒盤繞在山嶺之間。它們不僅改變了村民背水上山、人扛驢馱的歷史,更實實在在地打通了上河村“最后一米”富民路。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