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永恒記憶·不朽豐碑 | 龍頭伏擊戰:一場密林深處的痛擊
秦皇島日報 記者 李楠
青龍滿族自治縣東南部秦青公路沿線三星口鄉與龍王廟鄉的接合處,有一座逶迤曲折的大山嶺,新中國成立前,因常有匪徒出沒,為非作歹,被老百姓稱為“歹毒嶺”。山嶺的北側,是一條狹長的溝谷,被稱為“龍頭”。
6月22日,記者與花廠峪抗日紀念館館長周慶信登上歹毒嶺,撥開歷史的煙云,仿佛仍能聽到80多年前那個黎明
1943年秋,日本侵略者的“掃蕩”與“清剿”如烏云壓境,鐵蹄所至,焦土遍野。冀東軍區第七區隊的戰士們,在隊長
情報令人心跳加速:一支由100余輛膠輪大車組成的龐大運輸隊,滿載著足以武裝一個整團的槍炮彈藥和軍需物資,將在10月中旬從遼西抵達青龍,途經三星口一帶。押運者是近一個營的偽軍(偽滿洲國軍)。
“打!”七區隊指揮員們下了決心,但伏擊點的選擇,關乎生死。
這份決定性的情報從何而來?其源頭就在敵人的心臟里。
幾天前,龍王廟偽村公所、警察署、
會議一結束,張書閣強抑內心的激動,立刻將敵人的行動計劃、路線、兵力部署,一字不漏地傳遞給七區隊的偵察員。
10月14日,夜幕降臨。七區隊指戰員和游擊隊悄然開赴距龍頭村5里遠的松木集隱蔽。萬籟俱寂中,一個身影引領著指揮員摸上歹毒嶺——正是張書閣。借著微弱的月光,他們勘察地形:狹窄的道路在深谷中蜿蜒,兩側陡坡密布叢林,回旋空間極小,正是敵人的葬身之地。游擊隊員們靜靜埋伏在道路兩側的草叢、巖石后。指揮所設在制高點雞冠山頂峰,俯瞰著山谷中的“口袋”。
10月15日,天色微明。山間薄霧中,敵人的車隊緩緩駛入歹毒嶺。一輛、兩輛……119輛大車完全進入伏擊圈。
“打!”雞冠山頂的命令劃破黎明的寂靜,霎時間,機槍、步槍的怒吼在山谷間炸響,密集的子彈如同暴雨般潑向道路上的車隊和押運偽軍。毫無防備的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槍炮聲徹底打蒙,車翻馬仰,鬼哭狼嚎。七區隊的勇士們如猛虎下山,端著刺刀,高喊著殺聲,迅猛沖入混亂的敵群。
短短兩小時,硝煙尚未散盡,戰斗已然結束:斃敵30余人,生俘50余人。最令人振奮的是戰利品——除了最后一輛大車僥幸逃脫,其他車輛上的物資,全部落入七區隊手中。
成批嶄新的槍支彈藥、軍服裝備,被迅速轉運至冀東抗日根據地,極大地充實了部隊戰斗力。大批的糧食、棉布則分發給飽受戰火摧殘的鄉親們。龍頭伏擊戰,以其精準的情報、巧妙的部署、迅猛的打擊和輝煌的戰果,成為灤東抗日游擊區乃至整個冀東抗戰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記者手記:
歷史的回響從未停歇
經過實地采訪,才真切感受到龍頭之險:狹窄的谷道,陡峭的山坡,林木幽深,確是天設的伏擊場。想象當年勇士們屏息潛伏于此,寒露浸衣,靜待黎明,那份堅韌令人動容。撫摸著如今蔥郁的草木,指尖卻似乎觸碰到歷史的印痕——情報在敵營傳遞的驚險,伏擊的迅猛精準,物資分發給鄉親后的喜悅,共同鑄就了這段“出奇制勝”的傳奇。這山嶺,不僅記錄了一場經典伏擊,更銘刻著地下黨員的無聲忠誠與軍民同心的鋼鐵力量。歷史的回響,在山谷間從未停歇。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