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永恒記憶·不朽豐碑 | 夜襲柳江煤礦:冀東抗戰史上的光輝一頁
秦皇島日報 記者 高暢
海港區石門寨鎮柳江村東,曾有一座承載數百年采煤歷史的老柳江煤礦。這座蘊藏優質無煙煤的礦區,不僅是秦皇島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更在冀東抗戰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近日,記者通過秦皇島博物館保存的珍貴史料,還原了1943年那場震驚敵偽的夜襲戰。
柳江煤田開采史可追溯至明代,當地史料記載“柳江煤田,發現甚早,廢棄遺跡,到處可見”。1914年,實業家李治等人在前人廢棄窯口基礎上成立柳江煤礦公司,開啟規模化開采。至鼎盛時期,該礦年產量達16.2萬噸,職工超2500人,配套自建小鐵路連接港口,醫院、機修廠等設施完備,井下供電、通風、運輸、排水系統一應俱全,形成完整生產體系。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后,這座百年煤田淪為侵略者掠奪資源的據點。據秦皇島博物館近代史展廳資料記載,日軍以“經濟合作”為幌子,在柳江煤礦常駐一個小隊日軍及一個連偽軍,實施殘酷統治。礦工在刺刀下勞作,戰略資源被源源不斷運往前線,礦區淪為日軍威脅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據點。
面對壓迫,抗日力量在礦區悄然生長。1943年2月,中共柳江煤礦黨支部秘密成立,組織礦工開展多種形式斗爭:暗中破壞設備、搜集情報、傳遞消息,并秘密提供地雷炸藥原料,為后續軍事行動奠定堅實基礎。
1943年夏,日軍在長城沿線推行“集家并村”政策,柳江日偽軍頻繁襲擾根據地。臨撫昌縣委決定:攻打柳江煤礦!冀東七區隊副區隊長馬驥率部,在黨支部精準情報支持下展開行動。戰前經過周密部署,一連主攻日軍小隊,二連解決偽礦警并奪取軍需庫,三連負責警戒,指揮部設于柳江南山。
7月23日深夜,七區隊三個連悄然接近礦區。一連突破鐵絲網后,與日軍展開白刃戰,連長李德修在指揮作戰時不幸犧牲。馬驥迅速調整戰術,命戰士將汽油桶滾至日軍據點,隨著手榴彈爆炸,火焰吞沒敵軍陣地,我部隊趁機攻占了柳江煤礦。
戰斗結束后,礦工迅速協助部隊維持秩序。15噸糧食分發給礦工和窮苦群眾,火藥及機械零件搶運至根據地兵工廠。剩余炸藥與五間平房火藥庫被引爆銷毀,爆炸火光映紅夜空。
此戰全殲駐礦日軍40人、偽礦警100余人,繳獲機槍2挺、步槍200余支及2000箱炸藥。據親歷老工人回憶,此后日偽軍白天加強戒備,入夜便龜縮據點。這場戰斗不僅彰顯了八路軍指戰員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和高超的戰術,更深刻體現了人民群眾對抗日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持。
記者手記:
觸摸歷史溫度 銘記人民力量
在秦皇島博物館采訪夜襲柳江煤礦戰斗時,泛黃的礦區平面圖與銹蝕的礦燈,將時光拉回1943年那個硝煙彌漫的夜晚。隨著翻閱史料,我愈發深刻感受到這場戰役的特殊性:它不僅是一場軍事勝利,更是黨領導下軍民協同作戰的典范。當看到老工人回憶“當火光映紅夜空”時,仍會為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動容。
采訪中,礦工們冒險傳遞情報的細節,讓我意識到歷史書寫的雙重維度——宏大敘事背后,是無數普通人的覺醒與抗爭。這座煤礦從資源基地變為抗日前線的過程,恰是中華民族在危難中迸發凝聚力的縮影。作為記者,記錄這些被時光打磨的歷史碎片,既是職責,更是對先輩最好的告慰。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