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科技牽線人 十年澆灌“創新林”——多重身份“秦務員”助力我市科創企業提檔升級
把企業的事當自己的事辦
為進一步營造我市濃厚的暖企、助企、親商、安商氛圍,本報推出“把企業的事當自己的事辦”系列報道。
報道講述各縣區、市直各部門想企業群眾之所想、急企業群眾之所急、解企業群眾之所困,當好企業群眾“貼心人”“暖心人”的感人故事。
希望通過這組系列報道,引領帶動更多先進典型的涌現,推動全市為企服務工作水平再提升,持續擦亮秦皇島營商環境“近悅遠來”金名片。
王濤(左)與企業技術人員探討產品創新問題。
王濤帶領團隊與企業代表進行技術交流。
王濤(右一)到企業調研。
京能秦皇島熱電有限公司授予市高新技術企業協會優秀合作單位稱號。
秦皇島日報記者安淼
從2023年開始,我市建立“秦務員”工作機制。“秦務員”涵蓋全市所有黨政機關,以“無事不擾、有呼必應、一跟到底”為原則,根據企業需求開展常態化聯絡服務,助力企業發展。
6月25日中午,正在青島出差的“秦務員”王濤利用午飯時間在電腦上搜集、整理資料。剛剛,瑞友軟件的田總向他電話咨詢——如何搭建研發全流程智能管理平臺。
“老田,我把整理好的資料傳給你,按照這個流程做就可以。”放下電話,王濤才顧上吃飯。
在秦皇島,企業家們遇到科技創新難題時,常會撥通一個“專線電話”——市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委員工作室主任兼市高新技術企業協會會長王濤的手機號。這位“秦務員”十年如一日奔走在服務企業一線,用專業與熱忱助力秦皇島科技創新企業實現“從0到1”的跨越。
為專利“白卷生”量身定制方案
清晨,王濤的電話便響個不停。“這個項目很有前景,你們的技術和資源都很有優勢,可以好好規劃一下。”他語速輕快,耐心解答著一個個關于創業和項目申報的疑問。
這份忙碌,是王濤作為“秦務員”的日常,更是他賦能科技創新企業的生動寫照。
技術是科技創新企業的靈魂,但如何將技術轉化為市場認可、政策扶持的“硬通貨”,知識產權是繞不開的“門檻兒”。對此,河北共鑄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冬生感觸頗深。
4年前,這家專注于機器人技術和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的科技公司入駐北戴河眾創空間,雖然技術實力不俗,但知識產權卻是一片“白紙”。
“沒有知識產權,就像戰士沒有鎧甲,企業的發展空間和競爭力會大打折扣。”王濤主動上門,為企業量身定制了“知識產權清零”服務方案:組織專業力量深入企業,進行專利信息檢索分析,挖掘技術創新點;手把手輔導企業進行專利布局、申報與保護策略規劃;為企業量身打造涵蓋商標、軟件著作、實用新型專利的組合申報方案。
“王會長經常找我聊天,他不是泛泛而談,而是具體分析我們技術的特點,告訴我知識產權怎么布局對企業長遠發展最有利。”曹冬生回憶道。
這種“貼身”服務效果顯著:短短10個月的時間里,共鑄德科技從“零”起步,擁有了5件實用新型專利、2件軟件著作權。
在王濤和團隊持續的輔導和打磨下,2022年,這家曾經的“小白”企業成功申報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現在有了這些專利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身份,不僅產品更受市場信賴,我們談合作、拿項目也更有底氣了。”曹冬生話語中滿是感激。
王濤的“清零”行動遠不止于這一家企業。
去年6月,他聯合市科學技術協會,為全市37家科技型企業的40余名負責人舉辦“專利信息利用暨專利申請與保護策略”培訓。
近3個小時的課程,干貨滿滿,從專利信息檢索分析到風險規避策略,與會者直呼“解渴”。
培訓結束不是終點,一個專屬微信群隨即建立,專利資訊推送、在線答疑解惑成為常態,一張無形的“知識產權護航網”悄然織就,持續提升著我市科技創新企業應對風險、驅動創新的能力。
為“國之重器”熔鑄行業品牌
深耕企業服務領域多年,王濤練就了一雙識別企業核心需求的“火眼金睛”。服務名單顯示,他和團隊已成功助力超過200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
其中,助力哈電集團(秦皇島)重型裝備有限公司摘得“河北省科技領軍企業”桂冠的案例,充分展現了他和團隊服務“高精尖”的硬實力與資源整合力。
“科技領軍企業”是河北省授予科技企業的最高榮譽,評選標準極其嚴苛,考量維度包括科技創新能力、行業引領力、經濟規模和全球競爭力等。
哈電重裝作為國內核電裝備制造和重型裝備出口的“國之重器”基地,手握國產首臺AP1000蒸汽發生器、海外首堆“華龍一號”蒸汽發生器、全球首堆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等多項“首臺套”輝煌戰績,硬實力毋庸置疑。
但申報“領軍企業”不僅需要亮眼的成績單,更需要精準對標政策要求,完善申報材料,展現全方位的競爭力。
王濤帶領服務團隊多次深入哈電重裝生產研發一線,“泡”在企業里查漏補缺。
從技術亮點梳理到證明材料組織,從申報書撰寫到答辯預演,他事無巨細,嚴格把關。更重要的是,他充分發揮“秦務員”和政協委員的雙重身份優勢,主動搭建橋梁,多次組織企業與省、市科技部門進行專題對接交流,確保信息暢通、訴求直達,掃清申報路上的政策理解和溝通障礙。
最終,哈電重裝成功申報河北省科技領軍企業,為秦皇島贏得了這項沉甸甸的榮譽。
這份榮譽也持續為企業賦能,隨后哈電重裝又斬獲兩項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入選院士合作重點單位,獲得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項目支持。
為培育“創新林”聚合“智多星”
隨著服務的企業越來越多、層次越來越高,王濤愈發認識到,零散的對接難以支撐產業的長遠發展,單打獨斗的力量終究有限。
為此,他組建了兩支專業隊伍:一支是以高新技術企業協會自有人員為主的服務團隊;另一支是依托市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委員工作室,創建的跨領域、高素質技術支撐團隊,成員囊括各行業技術專家、高校教授,是解決企業深層次技術難題的“智囊團”。
“以前我們像‘游擊隊’,各自為戰,服務好自己領域的企業就已經很吃力。現在不一樣了。”王濤的話語中透著一種篤定,“‘秦務員’的身份給了我們信任背書,市政協委員工作室這個平臺則匯聚了各方的優質資源。資源厚實了,我們服務企業的信心和底氣,自然也就更足了。”
2023年,位于空港組團首開區一期的中關村生命園昌黎科創基地,向王濤發出協作邀請,希望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高地。
王濤接單即動,第一時間帶隊上門深入溝通。
很快,在他的推動下,市高新技術企業協會與科創基地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成立了“中關村生命園昌黎科創基地科創服務中心”。
這個中心構建了六大核心運營模式:導入資源、產業投資、孵化項目、專項服務、合作交流、定期活動。它像一個強大的引擎,為入駐企業提供從產品展示路演、孵化培育,到工作生活配套、專屬產業服務的全鏈條支撐,真正打造了一個“拎包入住”的創新生態圈。
在王濤看來,技術對接絕非簡單的“拉郎配”,必須是“精準對接”,是建立在深度理解基礎上的“聯姻”:既要吃透科技成果的技術先進性、創新性、成熟度及市場潛力,又要摸清需求方的技術痛點、實施能力、資金實力,還要有效管理雙方的預期,引導供需雙方真正“雙向奔赴”。
如今,王濤團隊的服務網絡已深度滲透到秦皇島各大創新創業平臺和工業園區,服務也形成模式化:根據企業技術需求,實時向省內外高校院所精準推介;定期發布高校最新科研成果;常態化組織線上線下產學研對接活動。
科技金融、人才引進、成果評價、技術合同登記、經紀人培訓……王濤和團隊如同一座無形的橋梁,不僅連通了技術與市場、政策與企業,更深層次地激活了一座城市的創新基因。
編輯:楊宏璐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