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天堂在线官网中文下载/18xxxhd/中文av在线天堂/狠狠瑟 - 亚洲精品com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永恒記憶·不朽豐碑 |“花果之鄉”的抗戰記憶

秦皇島日報 記者 孫雪梅

環境優美的后明山村。 本報通訊員程靜攝

在撫寧區墳坨鎮,有一個名為后明山村的古老村落。這里不僅是遠近聞名的“花果之鄉”,更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冀東軍分區重要的后方基地。80多年過去了,這片土地上依然流傳著村民與八路軍并肩抗敵的感人故事。近日,記者走進后明山村,追尋那段永不褪色的紅色記憶。

后明山村坐落于撫寧區、昌黎縣和盧龍縣交界處,這里山高林密,溝壑縱橫,9800畝山場上怪石嶙峋。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里成為天然的軍事屏障,也注定它將在抗戰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42年7月,冀東軍分區主力部隊十二團一部進入灤東地區開展抗日活動。經過實地考察,后明山村被選定為抗日后方軍需重地。村中老人回憶,當時選擇這里主要有三大優勢:一是地形復雜,便于隱蔽;二是群眾基礎好,村民抗日熱情高漲;三是距離敵人據點有一定緩沖地帶。很快,多個后方機關在這里安營扎寨。十二團衛生處和后方醫院設在往子峪溝里,軍民合力開鑿了十幾個山洞,搭建了六間簡易房子,收治了數百名傷員。

冀東十二團的唯一一部電臺則安置在村民張永莊家中,由一個警衛班日夜守護。在村西張海家,設立了冀東軍區財政機關,負責財政收支并印刷糧票、收據等。三條大溝——黑溝、亮溝、往子峪溝則成為軍需物資的秘密倉庫,儲存著糧食、布匹、醫藥品和槍支彈藥。

“那時候我們村就像個‘小延安’?!苯衲?2歲的村民張大爺回憶說,“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家都覺得能為抗日出力很光榮?!?/p>

隨著抗日力量的聚集,后明山村逐漸成為日偽軍的眼中釘。1945年4月,日軍在距村3華里的馬莊增設據點,駐有200多名日偽軍,幾乎天天騷擾解放區。但奇怪的是,敵人始終不敢輕易進犯后明山村。這種安全并非憑空而來。1943年3月,后明山村就建立了黨支部,是撫寧區最早建立黨支部的村子之一。在黨支部書記宋庚巨的帶領下,全村30多名武裝民兵一手拿鋤,一手拿槍,平時生產,戰時殺敵,構筑起保衛家園的銅墻鐵壁。

1945年7月的一天,馬莊據點的敵人終于按捺不住,揚言“不打進后明山誓不罷休”,集中兵力瘋狂進犯。黃寶峪、后明山、滑石前、滑石后四個村的聯防民兵早已埋伏在村兩側的山梁上。當敵人行進至村東老牛口附近時,民兵隊長周向文沉著冷靜,瞄準騎馬的日軍軍官,一槍將其擊斃。頓時槍聲四起,敵軍大亂,倉皇抬著指揮官尸體逃回據點。

在后明山的抗戰記憶中,最動人的莫過于村民與八路軍傷員之間的魚水深情。往子峪溝的后方醫院條件極其簡陋,大部分傷員住在山洞里。村民自發組織起來,為傷員送飯、洗衣、換藥。婦女們輪流值班照顧,孩子們上山采藥,老人們省下口糧送給傷員。

在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后明山村人寧可自己吃糠咽菜,也要保證傷員有糧食吃。村民還發明了“地下運輸線”,通過秘密通道將軍需物資運往抗日前線。

“那時候不分你我,八路軍的事就是我們的事。”村民們告訴記者,他們經常聽自己的長輩們講,“能為抗日出力,是咱后明山人的驕傲?!?/p>

記者手記:

難忘那段紅色記憶

硝煙散盡,精神永存。今天的后明山村,干鮮林果產業、畜牧養殖業蓬勃發展,鄉村旅游業方興未艾,先后榮獲“省級森林鄉村”“國家級森林鄉村”“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等稱號。

夕陽西下,幾位老人坐在古板栗樹下,哼唱著當年的抗戰歌曲。歌聲飄過山崗,仿佛在訴說著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普通山村如何用勇氣和信念,書寫了屬于自己的英雄傳奇。

后明山的抗戰記憶,如同山間常青的板栗樹,歷經風雨,愈發挺拔;如同年年盛開的杜鵑花,歲歲芬芳,永不凋零。這片英雄的土地,正以嶄新的姿態,傳承紅色基因,續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