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生態修復藍圖繪就 秦皇島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正式實施
秦皇島日報 記者 王東 通訊員 宋紹聰
6月13日,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編制的《秦皇島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獲市政府批準印發實施。作為全市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專項規劃之一,該《規劃》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系統治理為統籌方向,為科學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提供了精準指引,是我市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行動綱領。
《規劃》深度對接河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秦皇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等上位規劃要求,立足本地自然生態本底,精準識別現存生態問題,錨定生態修復目標。在此基礎上,規劃構建起“一屏一區一帶多廊”的生態修復總體格局:“一屏”指燕山生態安全屏障,筑牢生態安全基石;“一區”為冀東平原生態修復區,推進區域生態提質;“一帶”即海岸海域生態防護帶,守護海洋生態屏障;“多廊”則依托灤河-青龍河、石河等重要水系,串聯長城文化帶與交通綠道,打造縱橫交織的生態廊道網絡。
《規劃》緊貼我市山區-平原-海洋的獨特地理特征,以重點流域、主要山脈為單元,強化自然地理完整性與生態連通性,將市域國土空間細分為灤河支流沙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灤河支流青龍河流域水源涵養區等6個二級生態修復分區,實現生態修復的精準施策。
《規劃》以重點區域為突破口,圍繞確保生態安全、突出生態功能、優化生態景觀的目標,明確七大生態修復重點任務: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改善水生態環境;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加強海岸帶保護修復,穩固海洋生態防線;強化礦山生態治理,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增強城鎮生態韌性,優化城鎮生態空間;構建生態網絡體系,維護生物多樣性。
同時,《規劃》以問題為導向,以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為目標,謀劃“6+1+1”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工程,涵蓋流域生態保護、土地整治、生態廊道建設等領域,全面落實國家和河北省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要求。
該《規劃》的落地實施,標志著我市在生態文明建設征程上邁出關鍵一步,為我市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完善生態系統服務、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科學路徑和制度保障,對于推動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