а√天堂在线官网中文下载/18xxxhd/中文av在线天堂/狠狠瑟 - 亚洲精品com

海港區桲欏葉餅制作工藝 讓“戚家軍”干糧登陸京滬大市場

秦皇島日報 記者 張玫

楊桂云希望有一天桲欏葉餅能夠推廣到國外,讓全世界都能品嘗到秦皇島山海之間的味道。 本報通訊員曹建雄攝

在楊桂云眼中,端午節前后成熟漫山遍野的桲欏葉是生生不息的文化與傳承。

楊桂云告訴記者徒手挑選桲欏葉的“土方法”:橫向一拃寬。這樣的葉子既不會因為過大影響食用,也不會因為過小而露餡兒。

工作間的工作人員必須“全副武裝”,即便只是拍照,楊桂云對記者叮囑的第一句話便是:“穿上工作服。”本報通訊員曹建雄攝


桲欏葉餅,這一明朝便出現的民間小食,以桲欏葉作天然器皿,裹著玉米淀粉與山野時鮮,曾在長城沿線飄香百年。但隨著工業化速食浪潮的沖擊,手工制作的桲欏葉餅逐漸淡出。

在我市海港區石門寨鎮淺水營南村,54歲的楊桂云用近乎偏執的堅守傳承著這項歷經四百余年的傳統技藝——桲欏葉餅制作工藝。

承載著不同地域文化基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傳續的生動見證,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美麗呈現。

目前,我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5項。它們是散落民間的文化瑰寶,是這塊土地上寶貴的文化資源,是這里的人民獨有的集體精神印記。

為深入挖掘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魅力,全面釋放非遺的精神力量,我們特開設《非遺人間》欄目,希望通過講好秦皇島非遺故事,展現大美秦皇島形象。

桲欏葉香飄百年

桲欏樹學名槲樹,廣泛分布在長城沿線的山坡上。

歷史記載,明隆慶元年,邊關告急,為了抵御不斷犯邊的北境強敵,朝廷緊急將戚繼光調往北方。隨戚繼光一起北上的,是他抗擊倭寇時在浙江義烏招募訓練的“義烏兵”,史稱“戚家軍”。

民間傳說,“戚家軍”用長城內外生長的清香碩大的桲欏樹葉做皮,將玉米淀粉包進山野菜,蒸熟后清香可口、攜帶方便,解決了戍邊將士的一大生活難題。

當年究竟有多少“義烏兵”隨戚繼光北上已不可考,但在秦皇島境內的明長城沿線上,有多個村莊存在“義烏兵”后裔,楊桂云所在的石門寨鎮淺水營南村就是其中之一。時光荏苒,雖然這些“義烏兵”后裔的口音與習俗均已發生巨大變化,但食用桲欏葉餅的習慣一直沿襲下來。

1993年,楊桂云從撫寧縣供銷社下崗。賣過服裝、炸過麻花、擺過地攤兒……那時的她從未想到,自己的人生走向竟會與一絲絲桲欏葉脈重疊。

“我年輕那會兒身邊老人都會做桲欏葉餅,后來的年輕人就沒人愿意做這個了,太費工夫。”楊桂云回憶說,2004年創業初期,楊桂云將自家四合院改造成生產車間,因為添置設備、采購原材料、辦理相關手續占用了有限的啟動資金,為了節約開支,她只能自己和婆婆上山采集桲欏葉。

沒資金、沒背景、沒推廣,被拒絕、被忽視、被辱罵,楊桂云嘗盡了太多無法盡釋的苦。

2007年,楊桂云她終于迎來自己的第一次事業轉機。在秦皇島市首屆青年創業大賽中,她的桲欏葉餅項目在初賽和復賽中均獲得第一名。這一下子,她才算逐漸開始有了知名度。

2008年,楊桂云正式成立秦皇島木蘭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并創新推出扇貝餡桲欏葉餅。產品一經上市便受到青睞,公司銷售額增長了10%。

2013年,中央電視臺《致富經》欄目報道了楊桂云的故事。緊接著,訂單從北京、上海、大連等地蜂擁而至,僅北京市場年銷量就達300噸。

2016年,公司年銷售額突破1700萬元,帶動150多名村民和下崗職工就業。

舌尖上的“突圍戰”

攤一片新鮮干凈的桲欏葉放在掌心,用刀片均勻地抹上調好的玉米淀粉糊,放好餡料,對折黏合,一張桲欏葉餅就做好了。

大火蒸制過程中,桲欏葉的清香滲透到面皮和餡料中,山野間的清香經久不散。

在秦皇島木蘭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苛刻”二字始終貫穿每一個環節——

工人們必須身著白色消毒工裝,在長桌前取葉、抹面、鋪餡、合攏;用來制作桲欏葉餅的葉子橫向直徑嚴格控制在16至18厘米,超標的葉片影響觀感,不足的則容易露餡兒;和面水溫需隨季節精密調控,淀粉遇熱糊化的程度直接影響食用口感;抹面時不能過薄,面薄了蒸熟后會粘在葉子上,過厚又會降低餡料的鮮度;韭菜必須人工切段,每刀落下都要保持2至3厘米長度……

這些近乎偏執的堅守,在速食時代顯得尤為珍貴。

早上8點,楊桂云已經帶著工人將新采摘的桲欏葉浸泡在流動的清水中。每年消耗8000萬張桲欏葉,相當于給2.5個足球場鋪滿綠色地毯。這是楊桂云每天工作的起點,也是她21年匠心的具象注腳。

如今,楊桂云和她的桲欏葉餅火了,各種加盟邀約接踵而至。因為無法監控每家分店的產品質量,她都一一回絕了。在楊桂云心里,非遺美食的商業化必須守住底線。“我們針對上海顧客口味只做了豆沙等甜味餡料的桲欏葉餅,也根據地方特色推出了海鮮餡兒,但絕不能為了高額加盟費在工藝和質量上妥協。”楊桂云說,只有“用心”做出的東西才有靈魂。

新生代接棒傳承

“90后”朱越揚的直播間,正上演著傳統與潮流的奇妙共振。僅僅開播20分鐘,桲欏葉餅的線上成交量就達到2000元,每逢年根兒更要提前3個月下訂單才能訂到。

朱越揚是楊桂云的兒子,現在是桲欏葉餅制作技藝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得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平時忙得見不到面的父母終于帶著我在外邊吃了頓飯。”朱越揚說,那頓飯他永遠忘不了,“魚香肉絲蓋飯,沒扒拉幾口,父母就分別接到了送貨電話,我媽拉著我就去送貨了。”那一刻的朱越揚并不明白,為什么一家三口吃頓飯都不能安生,可當他看到媽媽眼里的內疚和心疼,小小的他一下就懂得了母親的不易。從那之后,只要放假在家,朱越揚就在媽媽身邊“打零工”,搬搬扛扛的日子之余,他習得了一身與桲欏葉餅制作技藝相關的本領。

2021年,26歲的朱越揚毅然辭職,扛起了傳承的大旗。銷售、送貨、質檢……現在,朱越揚儼然成了公司里的“小全能”。

“一個產品的誕生需要的環節太多了,就拿鹽來說吧。”朱越揚拿起一包鹽告訴記者,不同品牌的鹽含水量及咸度各不相同,如何讓一款產品的咸淡適合85%以上人的口味,這就是一項課題,“對于老一輩人而言,原料如何選擇、水面如何配比、火候如何掌握,可能是刻在心里的。我要做的是將這些整理成標準化的檔案文字留存。”

傳承工作不能只靠一個人、一家人。為此,朱越揚帶著桲欏葉餅制作技藝進校園、進社區,拍短視頻,制作跟桲欏葉餅有關的文創產品和文化手冊。“先將這些文化知識展現出來,讓大家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到桲欏葉餅的制作技藝,了解、熱愛,才能更好地傳承。”朱越揚說。

如今,跟隨楊桂云學習桲欏葉餅制作技藝的學生已有近百人,他們有的在外地創業,有的留在公司任職。在楊桂云看來,桲欏葉餅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她希望有一天桲欏葉餅能夠推廣到國外,讓大家品的不只是美食,品的更是中國·河北·秦皇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輯:王俏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