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爭”有我——百姓故事匯丨青春在泥土中綻放光芒
□本報記者王瀟瀟
吳圣堃參加比賽。 (圖片由吳圣堃提供)
深冬的東北農村白雪皚皚,吳圣堃踩著咯吱作響的積雪,仔細丈量著旱廁的磚墻結構;盛夏的廣東烈日灼人,他又在悶熱的村頭測算參數。這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大四學生,用三載春秋丈量了14個省份的147個村落,將青春的熱忱化作破解鄉村振興難題的鑰匙。
“每當看到村民在零下20度的寒夜里摸黑去戶外廁所,就會想起我的童年。”來自河北農村的吳圣堃,對家鄉旱廁的深刻記憶化作了他科研道路的起點。高中時期,這個癡迷手工的少年就設計出“管道清淤”簡易裝置和旱廁改造基礎模型,2021年考入大學后,他發起組建了20余人的科創團隊,一同投身鄉村旱廁改造。
在大量實地走訪、數據分析、村民訪談的基礎上,吳圣堃針對調研中發現的農村旱廁冬季易結冰、夏季蚊蟲滋生、糞污清理不便等問題,提出了“政府主導建設、村集體協調維護、村民參與反饋”的可持續改造方案,并設計出了固液分離裝置和內循環免水沖裝置。同時,為了驗證項目的市場效益和運營前景,他帶隊反復打磨項目并參加了多個創新創業大賽,在第十七屆iCAN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上,斬獲國家級一等獎和最佳人氣獎,在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從幾十萬個項目、千萬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憑借“扎根鄉土、緊扣民生、模式新穎”等優勢榮獲“挑戰杯”全國金獎。
“很多同學都說我閑不住、愛折騰,但我始終認為年輕人真正選擇了‘自找苦吃’,才會明白折騰里藏著比躺平更滾燙的答案。”吳圣堃笑著說。
除了旱廁改造,吳圣堃還非常關注鄉村教育問題,他用自己勤工儉學和兼職家教賺來的錢,收購閑置教輔資料,無償捐贈給農村學校。他的這一善舉,不僅為鄉村學子提供了寶貴的學習資源,也傳遞了愛心和希望。吳圣堃相信,教育是改變命運的希望,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鄉村教育貢獻著力量。
跨越學術殿堂與鄉野田間的成長軌跡中,吳圣堃以破界者的姿態不斷重塑自我邊界。他在學業上以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國家獎學金并推薦至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在創新實踐中參與騰訊視頻號算法優化項目,多重維度的歷練鍛造出他解決復雜問題的立體化思維體系。如今,這個將青春扎根泥土的年輕人,正在用科技創新繪制鄉村振興的新圖景。正如他常說的:“最熾熱的火光,永遠綻放在祖國需要的地方。”
編輯:王俏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