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人間丨山海關區清真火鍋制作技藝——炭火慢燉的鮮美
全媒體中心 記者 張玫 劉旭偉
山海關什錦鍋(又稱“渾鍋”)源于古代軍隊的飲食方式。駐守關城的官兵在寒冷的冬季,為抵御嚴寒,常常圍坐在一起,用大鍋煮食各種食物。他們將獵到的野物、腌制的酸菜和干野菜等食材放入鍋中燉煮,成為最早的什錦鍋雛形。
山海關古城內有一家火鍋店,由回族廚師世家后裔常龍于2016年創立,憑借其獨特的清真什錦鍋,在當地食客中享有盛譽,并在2023年被評為山海關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常品軒清真火鍋。
三代人熬出一鍋湯
陽春三月,乍暖還寒。15時30分,記者剛一靠近常品軒的大門,炭火氣便挾裹著牛骨香撲面而來。52歲的常龍正用長柄銅勺攪動湯鍋,調制晚上要用的湯底。升騰的蒸汽里,若隱若現的濃稠湯底一如時光的百年疊影。
據《臨榆縣志》記載,明洪武年間,中山王徐達修建山海關,大批回民工匠落戶“天下第一關”。這些帶著游牧民族飲食基因的遷徙者,在保留對牛羊肉的烹制智慧的同時,剔除了漢族渾鍋中的海鮮元素,最終淬煉出獨樹一幟的清真什錦鍋。
“渾鍋渾鍋,講究的是個‘渾’字?!背}埞?,一邊攪動底湯,一邊加入清水,“老輩人說,當年戍邊將士卸甲圍爐,有什么食材就渾著煮,可是唯獨不能渾了規矩?!币话敫邷?,一半清水,水多了寡淡,水少了味咸——即便是加水這樣的平常事,常龍也要親力親為,不敷衍、不湊合,這就是他的規矩。
常龍向記者介紹制作什錦鍋的食材。
常家的“廚史”刻著三代人的身影,他的爺爺就是回民大廚?!靶r候看爺爺用銅鍋燉湯,炭火噼里啪啦,滿院子都是香?!庇洃浝锏膱鼍?,如今被常龍1:1復刻在一口口紫銅雙耳鍋里。
與漢族什錦鍋的“海陸并鮮”不同,清真什錦鍋嚴守戒律,以牛骨雞湯為“魂”,酸菜、黃花、海帶為“骨”。肉塊選用牛肋板肉,肥瘦相間,口感好。所有的肉必須手切,因為“機器切的沒魂兒”。手切時只選用每塊肉中間最整齊的部分,兩端的碎肉絕不能入鍋。最講究的要數銅鍋里那排燜子:紅薯淀粉按比例加高湯調勻,將粉糊倒入30厘米見方的容器中,刷上一層金黃油亮的雞蛋液,出鍋后外香內糯——這一手,不知道藏著多少老輩人“粗糧細作”的生存智慧。
多年來,常品軒的后廚始終堅持手切食材。
固執、守舊的“倔匠人”
16時30分,店員將刀鋒精準切入牛肋板肉的肌理。另一邊,幾十口銅鍋列隊待命。酸菜墊底、黃花勾鮮、海帶提味,牛肉、口條、胸口、雞塊、丸子等,足足五層鋪陳,最后澆入琥珀色的牛骨雞湯——這道工序,百年來未曾改變分毫。
工作人員將食材一層層碼放。
在常龍看來,味道的傳承不僅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對家族記憶與文化的堅守。因此,他始終堅持渾鍋的傳統做法。“我是一個固執并且守舊的人?!背}堈f,從食材的挑選到高湯的調配,再到炭火銅鍋的使用,每一步他都沿著規矩,力求保持老味道。“如果味道變了,那就不是傳承了?!?/p>
然而,這份守舊并不意味著拒絕創新。
在常品軒,除了傳統的什錦鍋外,常龍還加入燒烤、涮菜等創新菜品,以滿足不同顧客的口味需求,但什錦鍋的制作仍然堅持最古老的方法。這種在守舊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的藝術,讓常品軒火鍋在保持傳統的同時,也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在這個快餐遍地的時代,常龍的“三個絕不”顯得有些“隔色”:絕不做外賣,因為銅鍋離炭會口感有失;絕不用凍肉,因為現煮現燉的肉才能展現最佳風味;絕不開放加盟,因為無法完全掌控加盟店的制作流程及菜品的質量和味道。
“本地、外地,不少人力邀我開放加盟、做連鎖,我都拒絕了。”面對高額的加盟費,常龍選擇了“守著金飯碗要飯”?!耙皇堑琢系呐浞讲煌鈧?,二是連鎖店多了我沒辦法控制菜品的質量和味道。咱不是干個十年八年,就為掙那點兒錢,是把這當‘傳家寶’,不能砸自己的招牌?!背}垘е鴮r間的敬畏仔細地擦拭著銅鍋,正是這份敬畏讓他拒絕了各類“加速”。在他心里,老輩人傳下的一道道制作流程就像這銅鍋的鉚釘,少一顆都不是那個事兒。
快時代里的“慢經營”
17時30分,天色漸暗,食客們陸續進入常品軒。又過半小時,店里已是人聲鼎沸,食客們圍爐而坐,享受著這份“時光慢燉”。
從2016年創立至今,直徑36厘米的大鍋定價358元,直徑30厘米的小鍋定價238元,這定價就像“活化石”,即便在牛肉價格飆升時期,也堅持不變,并且絕不使用冷凍肉。
“咱們做人、做事首先講究一個誠信,價位忽高忽低多少顯得有點兒不靠譜。用冷凍肉確實能降低成本,可也壞了味道,更會壞了口碑。”在常龍固執的思維里,真正的美味應該讓更多的人品嘗到,而價格不應該成為其中的阻礙。
除了對美食的熱愛與執著,常龍還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用自己的行動回饋社會。他在市濱海公益服務中心貢獻自己的力量,用實際行動傳遞正能量與溫暖。常龍認為,作為一家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不僅要為顧客提供美味的食物,更要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讓常品軒火鍋不僅是一家美食店,更成為一個傳遞愛與溫暖的平臺。
面對未來,常龍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他不想過多地進行廣告宣傳,只選擇用食物本身說話。他相信,只要味道夠正,食客們的口口相傳就會成為最好的廣告,讓常品軒清真什錦鍋越走越遠。
編輯:王俏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