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人間丨昌黎民歌:嘹亮鄉音唱起來
記者 高揚
昌黎民歌是勤勞智慧的昌黎人民世代傳承、文化創造的積淀,其產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宋、遼,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2008年,昌黎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昌黎民歌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不斷探索求新,在傳統民歌中融入新元素,讓這項民間鄉土藝術在全國唱響。
“咱的歌聲里得有‘奤味兒’”
“年哪年啦都哇有個七月二十八咧呼嗨,姐妹那個二啦人哪慢啦慢地游哇,游哇游哇去吧那個撿棉花哈來嘿……”伴著悠揚婉轉的曲調,省級非遺傳承人劉金民為我們演唱了昌黎民歌的經典曲目《撿棉花》。
“十一月里呀什么花兒開呀,十一月里呀水仙花兒開呀,水仙花兒開開呀……七不冷登嘟合撒,八不冷登嘟合撒,一朵一朵蓮花,花兒也是開呀。”歡快活潑的旋律里,劉金民又唱出了《正對花》想要表達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呀呼嘿”“嘟合撒”“得撒得撒”“咿呼呀呼嘿呦”……記者認真聆聽唱詞,十分好奇,昌黎民歌里怎么有許多類似彈舌的舌顫音呢?
“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唱法。”劉金民告訴記者,這些聽上去的舌顫音其實是一種裝飾音,被稱為襯詞、襯句,有了這些裝飾音,昌黎民歌聽上去就特別俏皮和歡快。
“要想學會唱昌黎民歌,必須先學會說昌黎話。昌黎人自稱‘老奤兒’,咱的民歌里就得有‘奤味兒’。”劉金民說,昌黎地方語言獨特,上挑下滑、婉轉起伏,自帶樂感,不懂昌黎話就唱不出來地道的昌黎民歌,用“土嗓子”演唱,突出“奤味兒”的昌黎民歌才是優美抒情的。
“魚上網嘍,哎喲嚯嚯,不要慌嘍”,這是描述勞動生產場面的《漁民號子》;“姐兒上尖坨,去把戲來觀,脫了舊的又把新的穿,打扮了一個歡”,《小看戲》唱出了人們日常看戲的愉快心境……
昌黎民歌鄉土氣息極為濃郁,以現實生活為主要內容,調式齊全,曲式多樣,反映的是勞動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天生具有音樂性的昌黎方言,以情帶聲,娓娓動聽,“奤音潤腔”造就了昌黎民歌的獨特魅力。
“傳承,因為熱愛,也是責任”
“在眾多藝術家面前唱響昌黎民歌,這是宣傳推廣昌黎民歌的好機會。”前不久,劉金民到陜西省榆林市參加全國民歌展演,站到了更大的舞臺上,特別激動。
1984年,劉金民考入昌黎縣藝術團,當時這個不到30歲的小伙兒接觸到了昌黎民歌。嗓音不錯又熱愛藝術,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王世杰的推薦下,他開始了系統專業的學習。
如今,像自己的老師那樣,劉金民也在為傳承昌黎民歌努力著。他不遺余力地挖掘喜歡昌黎民歌的人群,免費教授他們演唱的方法和技巧。現在,他的學生里有農民、有音樂教師,還有中學校長。
老一輩民歌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為傳承和發展昌黎民歌做了大量工作。民歌大師曹玉儉在20世紀50年代把昌黎民歌唱紅了大江南北,他本人被聘為中央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而劉金民的老師王世杰為了開展搶救工作,走村串戶記錄整理民間藝人的歌聲和曲譜。
多年來,昌黎縣委、縣政府也很重視對昌黎民歌的保護和傳承,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采風工作。縣委宣傳部和文化部門多次舉辦昌黎民歌培訓班和研討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劉金民、李福艷、馬健、李希寧等一批較年輕的民歌手涌現出來。
“正月里元宵節呀十五掛花燈,王二姐一心要去逛燈,手里拿著菱花兒照哇,油頭她梳得是亮堂堂……”昌黎縣東山公園飄來了歡快的歌聲。68歲的齊亞光和70歲的劉利華每天相約下午兩點半在這里唱歌。簡單的妝容搭配紅色碎花衣裳,姐倆兒結成“二人組”表演《王二姐逛燈》,過往的群眾被律動的鄉音吸引,或隨著鼓點聲拍手,或跟著歌詞哼唱幾句。
齊亞光和劉利華是昌黎縣老年人“春暉藝術團”的成員,演唱昌黎民歌已有二十多年的時間,東山公園這樣的公益表演她們每天都不落。“因為喜歡昌黎民歌,讓我們聚在一起,讓我們深入到群眾中去,用歌聲感染更多的人。”劉利華說。
傳承,要從娃娃抓起。為了讓更多小孩子接觸到昌黎民歌,劉金民主動聯系學校,在校園的音樂課上教學生們唱。他甚至還跑到學校周邊的“小飯桌”,在孩子們完成作業之余,與小孩子圍坐在一起唱昌黎民歌,講述昌黎民歌的歷史和故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能接受和喜歡上這項民間藝術,就不愁缺少傳承人!”劉金民說。
“推陳出新,為民歌發展多做一些事情”
“我生在冀東碣石山下,兒時常聽大人唱起那《撿棉花》,曲調委婉,老奤腔悠悠,唱醉了山,唱醉了水,唱得家鄉美如畫。如今又唱起撿呀撿棉花,逢盛世美麗鄉村處處小康家……”
在昌黎縣開放大學的一間教室內,72歲的王志明指尖彈動鋼琴琴鍵,用渾厚的嗓音唱起了自己創作的歌曲《又唱“撿棉花”》。這是他根據傳統昌黎民歌《撿棉花》的演唱風格和特色,譜寫出來的一首新昌黎民歌。
1980年,不到30歲的王志明接觸到了昌黎民歌。2021年,他入選省級非遺傳承人。“普及昌黎民歌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到了我這個年齡,已經很有緊迫感了。”舊曲新歌一起唱,王志明想為昌黎民歌發展多做點事情,既要傳承,也要出新。
因為熱愛昌黎民歌,退休后的王志明成為昌黎縣開放大學聲樂班的一名公益教師。課堂上,他既教學員學習樂理知識和科學的演唱方法,也教授昌黎民歌。“學唱昌黎民歌是學員們的必修課。”王志明這樣要求自己的學生。
除了線下授課,王志明還嘗試“觸網”擴大影響力。今年10月8日,他開設抖音號進行了第一次直播。利用兩個小時的時間,他既娓娓道來講述昌黎民歌的發展歷史,也對著小小的手機屏幕演唱經典曲目。
“剛一個月的時間,我就有近1000個粉絲了。利用線上直播的形式會讓更多的人知道昌黎民歌,我感覺這是宣傳推廣昌黎民歌一個很好的途徑。”王志明表示,只要精力和體力允許,他還要在網絡宣傳上多下功夫,堅持一周直播兩到三次。
當記者問起:“昌黎民歌還有創新發展的空間嗎?”王志明十分堅定地回答:“非常有!”
“八月里的葡萄溝,一層層,一排排,一串串。碣石山的兒女喲,喜盈盈,樂悠悠,心里甜……山清水秀好景色,鄉村旅游大發展。家家辦起農家樂,歡聲笑語樂翻天。”今年8月份,正是昌黎葡萄豐收的季節,看著顆顆碩果結滿枝頭,王志明即興寫了一首《八月的葡萄溝》。
推陳出新,樂此不疲,近兩年,王志明注重用昌黎民歌的音樂元素和昌黎方言來構思新的民歌作品。他推出的這些“年輕”的昌黎民歌,加入了新的時代內容,更符合貼近現在的生活。
最近,王志明正在構思一首名為《滿山梨花白》的新歌。“時代日新月異,總會有新的思路,我希望把這項藝術推廣到更遠的地方。”王志明說。
編輯:王劍猛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